苏绚慧老师在书中讲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年轻的母亲,她的孩子在学校无论是课业还是人际关系,都遇到了挫折,回家常常哭泣,拒绝上学,母亲为此头痛不已。母亲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要不停哭泣,哭泣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遇到问题应该积极面对、处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无论母亲怎么劝说,如何晓之以理,孩子还是感到受伤与挫败,对于母亲有更多的愤怒,那愤怒是一种不被理解,没有得到安抚的愤怒。于是,从孩子的学业问题、人际问题,演变成母女关系的问题。孩子变得对母亲有攻击性,以行为来抗议母亲的“批评与抗拒。
母亲拒绝接受她的孩子是软弱的,拒绝接受孩子的哭泣,拒绝接受她的孩子需要抚慰。因为在母亲的世界里,没有软弱这回事,若是她软弱,就无法在贫穷年代的家庭里努力求学,如果她软弱,就无法在被轻视的家庭中支撑住自己的尊严;如果她软弱,就无法坚强的生活下来。
面对这样的案例,走近这样的母亲,让我想到自己的成长经历,与这位母亲相似,都经历了自己童年“成长的疼痛”,也用这种方式处理自己孩子“成长的疼痛”,也造成了母子情感的隔离,感觉对于孩子青春期的引领,除了担忧、给出建议,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也没有办法贴近孩子的心。
现在看到这样的案例,让我回想很多,我在童年时候,作为家中的老大,要承担照顾弟妹的任务,还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也曾有需要安慰、认可的时候,而没有得到;有很多被误解的时候,不可争辩,心情特别失落,无处诉说,只能默默的承受,默默地自我化解,并学会坚强。
长期以来所受的教育方式,让成年后的自己有时善于以理智控制一切,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让别人不舒服;有时又做事无主见,有点逆来顺受,生活在自我矛盾之中,自己也不舒服。且用固有的思维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没有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很少与孩子同理,这都是存在问题的。现在的我需要以无条件的爱来接纳过去的自己,接纳自己的孩子,与孩子一起修复我们所受的创伤。
当然,回忆过去并不是对父母的抱怨,每一代人都有自己“成长的疼痛。”我们都不是完美父母,也没有完美小孩,所以必须互相体谅,共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