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第二课主题是“接受人生的受苦本质”,让我想到唐七公子在《十里桃花》里说的话:天庭的神仙犯了错,都要到人间渡劫。可知人间本有疾苦,生而为人谁也逃脱不掉。
以我个人的经历,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所受的教育也是如此,失落和伤痛往往不受关怀,而是冠以培养“耐挫力”之美名,特别是那个年代的多子女家庭,父母忙于生计,主观指导,难免对孩子的关爱不均,手足间也会产生矛盾,需要大人给予理解、安抚。多数情况下父母没有时间好好聆听,反而指责、批评、训诫。于是很多时候要一个人面对一切,要在身心还不够稳健时,在无人陪伴和支持的情况下,开始独自学习怎么应对,怎么消化,怎么承受。所有的经历都指向“受苦是人生的本质”。
面对生活中的苦痛,每个人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同理心是不一样的。苏绚慧老师在书中写到:有时候我们更需要停止淡化痛苦。因为淡化痛苦,漠视痛苦,将使我们对于走在痛苦经历中的人,越来越难接近,也越来越否认其痛苦的真实性,以不理解的态度自认为是为别人好,而对患难受苦的当事人说些不带情感的话,造成二度心灵伤害。回看自己的人生历程,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同理心不够,不能“与人同悲 与人同喜”,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解读,可能与小时候的经历有关,好在现在的我学习了心理学知识,对自己的心态进行了调整,已经能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有句话说得好“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我觉得自己一直走在治愈昨天的路上。
苏绚慧老师还指出:不以自己有限的视野与人生经验,去藐视别人的感受与体会,并且承认这世界有苦难,有苦痛,有人所无法承受又必须承受之重。
是的,面对苦痛,无法承受,又能怎样。除了承受,好像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最后还是都承受了。荷兰的阿尔卑斯山有一座寺庙,里面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既然已成事实,只能如此”,所以接受苦难是今生的必修课。
读了这一课,我还想到了一个词:“感同身受”。身在红尘,有一天伤痛来临了,生活会陷入悲伤的低潮,无法自拔,但世间并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要求一个没有经历过的人与你感同身受,也是强人所难。“与人同悲 与人同喜”是佛学经典,一般人又怎能体会。所以在伤痛面前,面对、接受、处理、放下才是最要紧的。除了外在的陪伴、同理,自己要有消化苦痛的能力。
苏绚慧老师在书中引用《圣经.约翰福音》第十六章三十三节记载耶稣说的一段关于苦难的话: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这里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这是耶稣带给人心灵平安的信息,在信仰中,神的爱使人超越了这世界的苦难。
这是一份应许,我们可以依靠它超越这苦难的世界。超越的过程是人的人性挣扎与灵性考验。这也许就是一种接受苦痛的力量吧。
有幸读到这本书,在苏绚慧老师的引导下,接受人生的受苦本质,给自己一份承担生命责任的力量,继续面对与承载人生的苦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