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0636976/db5d23ae411b158b.png)
洛阳号称汤城,汤馆林立,汤品众多,故事也很多。
在洛阳市涧西区汤街龙鳞路上,有一家肖记千碗豆腐汤,与汤街中心地段的龙鳞路第一家牛肉汤、老徐家白沙羊肉汤、华山路小碗驴肉汤、李强养生豆腐汤、布衣羊羊肉汤等相比,并不是特别起眼,与大名鼎鼎的福李记老字号豆腐汤、海林豆腐汤等先比,显得很低调。
不过,来这家汤馆喝汤的人还不少,今天我走到门前,就进去买碗汤尝尝,没想到汤馆里面别有洞天,里面很宽敞,喝汤的人络绎不绝。六块钱带一份饼丝,这是洛阳豆腐汤目前的标配。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36976/c84a64bf94b64de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36976/80067dffd6f0ad6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36976/a208d50defe3a39c.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36976/ded8016b377c1b5b.jpg)
找个座位,坐下喝汤,我注意到墙上的汤馆文字介绍;“尝遍百家后,还是千碗汤”。特原文抄录如下。
千碗豆腐汤原名肖家豆腐汤,起源于明,兴盛于清,清末因洛阳“漕米税事件”而闻名遐迩。
相传洛阳城东郊的肖家,自北魏起便以卖豆腐起家。明朝初年,受朱元璋“珍珠翡翠白玉汤”的启示,开始研究以豆腐做汤,始创肖家豆腐汤。
肖家豆腐汤以豆腐和生姜为主料,配以精致的香料熬制而成,讲究“清而不寡,淡而不薄”。口味以清香为主,一年四季深受大众欢迎。加之肖家掌门人一向豪爽仗义,乐善好施,在洛阳周围群众中很有名望,故此,每天来喝汤者。络绎不绝,为了保证汤的质量,肖家豆腐汤每天最多只卖1000碗,千碗过后便打烊谢客,因此肖家豆腐汤又名千碗豆腐汤。
这一规定仅在清末被打破一次,那是在光绪16年(1890年),清政府在洛阳再次增加征收漕米税税,洛阳百姓无力承担,怨声载道。家住千碗豆腐汤旁边的李延涌四兄弟义愤填膺,遂在每天喝汤的人群中串联,号召大家起来反抗苛捐杂税。经过一番斗争,迫使洛阳县令王道隆取消漕米税。不料官府事后秋后算账,李家四兄弟作为带头闹事者,个个被害致死。这一下激怒了洛阳全县群众,他们自发的联合洛阳九营十八屯5000余人,聚于“千碗豆腐汤”店前,商议起事。肖家掌门人有感于众乡亲的义气,遂支起数口大锅,熬制足够5000人喝的豆腐汤,让大家吃饱喝足,然后与大家一起手持木棒、铁器,包围了县衙。光绪皇帝得知消息后大为震惊,急忙下旨按原银征收槽米税,同时罢免洛阳县令王道隆,涉事官吏一律削官为民,千碗豆腐汤自此更是名声大振。
如今,千碗豆腐汤第十九代传人肖岩峰与时俱进,坚守但不保守,采用纯净水、牡丹花茶、茉莉花茶以及精心调配的香料,冷泡六小时以上,加去皮姜蓉、熟花生浆,炒面慢火熬制,汤更纯更健更健康,屡写新的传奇。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36976/a238219135e0f51f.jpg)
漕米税事件到底什么情况?我查到洛阳市行政区划与地名研究会的一篇文章《清朝仗义之民 李延涌》,是这样介绍的。李延涌(?-1890年),清河南府洛阳县人。李延涌为人豪爽仗义,不畏权势,在家乡殷屯(原宜阳县丰李镇殷屯)周围的农民群众中很有些名望。
光绪十六年(1890年),清政府又增收漕米税,洛阳地区农民无力承受。李延涌得知河南府私自更丁户税银制,增加漕米税银的确实消息后,就与大哥延荣、二哥延华、三哥延益走街串巷,串连群众反抗苛捐杂税,迫使洛阳县令王道隆取消漕米税。事后,王道隆派兵捕捉带头“闹事者”,李延涌、李延荣和李延益闻风藏于马窑村,李延华来不及躲避,不幸被捕,在县衙被打死。其他被捕人员被绑在马后拖死。消息传到家乡,乡民决定赴京告御状。大家推选李延涌为代表,李延涌化妆绕道陕州渡黄河进京。
李延涌到京投诉无门,便怀揣状纸,自尽在光绪皇帝降香的庙里。光绪帝看了状子大怒,急令河南巡抚火速查办此案。
李延涌在北京自尽告状的消息传回洛阳,进一步激怒了洛阳全县的农民群众,他们自发地联合洛阳县九营十八屯等村庄5000余人,手执犁耙绳索进城包围了县衙,二三天内水泄不通。光绪皇帝下旨,罢免县令王道隆,涉及官吏一律削官为民,同时抚恤了死者家属,按原银征收漕米税。
如此看来,漕米税事件得到印证,但是否有5000人喝了肖记千碗豆腐汤,不得而知。不过,他家141岁的饼馍老账本,肯定是真的,《》洛阳晚报》有专门采访,汤馆把它做成宣传板,挂在墙上,气派醒目,很有说服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36976/cd05df57748bd36e.jpg)
便于大家了解,特附《洛阳晚报》文章:
近日,我市文史学者刘彦卿给记者打来电话,说他了解到老城西关人肖岩峰珍藏着一本清代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的《饼馍老账》,记录了当时老城居民和商号(三益恒、三泰昌等)购买饼馍的情况。
清代光绪七年的老账本,肖家几代人传承珍藏
肖岩峰今年52岁,在涧西区龙鳞路经营肖记豆腐汤馆。“这本《饼馍老账》是我父亲肖水和留给我的,他在2017年11月因病去世。”肖岩峰说,他的父亲生前是一拖职工,据父亲讲,肖家祖上以卖豆腐起家,之后用豆腐做汤,即洛阳人喜欢喝的豆腐汤。
记者看到,老账本为宣纸装订,左侧写有“饼馍老账”4个字,“饼”字写成了“并”,内文也是这样;右侧写有“光绪七年七月初五日”等字样。
“清代光绪七年是公元1881年,这本老账本已经141岁,肖家几代人珍藏。”刘彦卿说,他喜欢收藏,在他的印象里,这是与洛阳汤有关的年代最早的账本。
《饼馍老账》写有顾客的姓名和商号名称,还有日期及购买饼馍的数量等内容:“刘宣,八月十日,饼一斤,又饼一斤”“王青山,八月九日,面十斤”“三益恒,七月六日,收面五斤;廿一日,面二斤;廿八日,面十五斤;八月二日,饼一斤;廿九日,面十斤;卅日,面十五斤”“三泰昌,七月廿一日,饼卅斤;廿七日,饼廿八斤;卅日,饼十二斤”“程遇,麦一斗”……
“一斤面基本能烙一斤多饼,一斤饼相当于现在的4个烧饼。”肖岩峰告诉记者,由老账本可知,肖家烙的饼馍,不仅用于自家汤馆,还对外销售,供应饮食业各大商号。
“小户人家,一斤饼馍够吃一顿了。商号根据客流量,每天买的饼馍量不固定。”在肖岩峰看来,当时的肖家人很有经济头脑,商号可以拿钱买饼馍,也可以拿面粉或预存小麦换饼馍。
老账本记录了居民和商号买饼馍情况
《饼馍老账》,见证了家族几代人的生活变化
“这本饼馍老账本,见证家族几代人的生活变化,可以说是我们家的传家宝。”肖岩峰说,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卖过豆腐汤,用的是手工豆腐和手工粉条。
“我听父亲提起,肖家最早在老城马路街附近摆摊卖豆腐汤,那时候没有门店,汤客们端着碗蹲着喝汤。”肖岩峰的叔叔、71岁的肖金和说,与现在喝汤讲究养生不同,那时候喝豆腐汤的顾客主要是出苦力的人,喝汤泡馍,免费添汤。
肖金和说,肖家豆腐汤属于传统做法,白豆腐和油炸豆腐都要切成薄片,用的是竖切的葱丝,而不是葱段,菜是焯过水的小白菜。
随着时代的发展,肖家豆腐汤在肖水和、肖金和兄弟俩这一代断了档。肖金和说,新中国成立后,个体经济被改造,他的父亲改行拉架子车,拉煤、拉土,挣工钱,之后进入洛阳二运公司,当了一名工人。
“我的父亲50岁那年因病去世,母亲当时怀着身孕,还有5个孩子,她面临的生活困难可想而知。”肖金和说,大哥肖水和为了帮母亲养家,16岁就通过招工进入一拖当了工人。
“20世纪50年代,一个工人的工资可以养活一家五口人。”肖岩峰说,他的父亲选择了当工人,他的叔叔肖金和从部队退役后,也当了一名工人,肖家豆腐汤未能传承下去,好在父亲一直珍藏着爷爷留下的豆腐汤配方和《饼馍老账》。
现在,肖金和平时也在家熬豆腐汤,不过他坦言:“俗话说,小锅炒菜,大锅熬汤,我没事总要到侄子的店里喝汤,过过瘾。”
他重拾家传的豆腐汤制作技艺,积极面对生活
记者采访得知,肖岩峰与豆腐汤结缘,乃是家族生计所需。
肖岩峰的父母生前都在企业上班,他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2005年,肖岩峰从企业下岗,曾在市区摆过摊,卖衣服、袜子等。后来为了生计,他根据爷爷留下的配方,重拾家传的豆腐汤制作技艺。
2011年9月,肖岩峰在涧西区青滇路上开起了肖记千碗豆腐汤馆,后搬迁到龙鳞路。“现在,这个汤馆支撑着姐姐、妹妹和我3个家庭的生活。”肖岩峰说,虽然辛苦,但是姐姐、妹妹和他一直和睦相处,他觉得很值得。
汤馆开了11年,肖岩峰收获了许多回头客。“我店里的收款记录显示,有汤客一个月来喝了28次汤,还有人一年喝了300次汤。”肖岩峰说,正是老汤客的信赖让他积极面对生活,用心熬好豆腐汤。
“在洛阳,汤和饼馍密不可分,这本《饼馍老账》内容很珍贵,记录了许多清代光绪年间的商号和诸多居民的姓名,不仅见证了肖家几代人的生活变化,还见证了洛阳豆腐汤的发展历史,值得进一步研究。”刘彦卿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