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汤
曾几何时洛阳的汤成了这座城市的名片,还有人称它为”汤城”,这个称谓我不喜欢,在我心里洛阳是”圣城”,”神都”。
作为地道的洛阳老城人,我也是喝汤长大的。洛阳人把”甜汤”,”咸汤”都称谓”汤”,”甜汤”就是通常说的”稀饭”,指米粥,面汤,红豆汤,绿豆汤,红枣汤。咸汤就是现在大家说的洛阳特色,牛肉汤,羊肉汤,豆腐汤,丸子汤,不翻汤。以前洛阳人的饮食习惯,早晚喝汤,中午一般是各类面条,偶尔会吃一顿米饭。早上女人和孩子一般在家吃稀饭,馒头,油条,咸菜。男人们会出门到城门口或者街上吃碗”泡馍”,就是各种汤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是牛肉汤,和牛肉杂肝儿。食堂里只有不多的桌凳,男人们一般端着黑釉的大”各搂”(一种粗瓷大碗,洛阳方言为”各搂”),碗里盛满用牛骨架熬了半夜,冒着热气的浓汤,配着牛肉片或者牛杂,红油飘香,葱花香菜,泡进自己带的烙馍,或者街上的油旋儿,火烧,硬面锅盔,一切馍馍皆可泡。据老人们说,泡馍最好吃的是烙馍和硬面锅盔,端上大碗或坐或蹲在饭店门外,吃一碗香辣”抓口”的牛肉汤浑身提劲,舒坦。
喝汤洛阳人还有个讲究,早餐一般喝的有牛肉汤,羊肉汤,豆腐汤,香辣浓郁。而丸子汤和不翻汤是作为晚餐,讲究酸辣味道。记得老城人喝丸子汤爱说:”双椒双醋”。
洛阳的汤(续1)
记得小时候,每天早上外婆会5,6点钟就起床忙碌一家人的早饭,小厨房里没有电灯,只有一盏小煤油灯,外婆在油灯的光影里移动着小脚熬米粥,炒萝卜,馏馒头,等妈妈把我们收拾好,一家人吃了热腾腾的饭菜,大人去上班,孩子们上学,外婆又要刷锅洗碗,带小妹妹,准备午饭了。我的记忆里外婆没有睡到过天亮,直到她85岁眼疾以前。
到我大一些,家里条件稍好,冬天的时候,偶尔爸爸会起早端个钢精锅,到南门口上的国营饭店去卖回来一锅的牛肉汤,洛阳的牛肉汤是可以无限加汤的,买一碗汤,肉是一份量,汤可以多打一些,(70年代的牛肉汤我也不知道价格)回来外婆搁到煤火上滚开了,一人一碗泡上外婆烙的薄如纸张的烙馍,够我们三个孩子和爸妈的早餐,也算是打个牙祭!外婆是不喝牛肉汤之类的,她只吃少量的鸡肉,不知是以前因为经济困难还是什么原因,我猜想很大程度因为以前的穷苦造成。
洛阳人也会自己在家做泡馍吃,我是吃泡馍爱过吃面条,吃泡馍我能吃下一个烧饼,一碗汤;吃面条半碗我的搅半天。记得小时候在大姨家住过,早上,姨夫会取下腰间挂的钥匙串,打开半截柜上的抽屉,抓一把白糖放到一个大瓷碗里浇入开水,再从挂着馍篮里掰一块大姨蒸的杠子蒸馍,给他宠爱的小女儿吃,糖水泡馒头小表妹也吃的满脸是甜甜的笑意。
上初中了以后,因为我不怎么喜欢喝稀饭,妈妈有时会早起为我做鸡蛋泡馍,炒两个黄灿灿的鸡蛋,用葱花炝锅,加入清水,五香粉,盐巴,少许酱油,随锅放入青菜或者菠菜,滚开后盛入放了鸡蛋,味精,葱花芫荽的碗中,赤汤黄旦绿菜,冒着热气,飘着油花,将薄薄的烙馍横竖撕成麻将牌大小,泡入碗中,吃起来清香,绵软,温暖,舒服。这也是我最中意的早餐了。
我直到现在爱吃馍的习惯也一直没变!
洛阳的汤(续2)
接下来,咱们说说名声在外的那些洛阳”汤”。
最早期在洛阳城内,也就是现在的老城区,关内的汤,我了解的有南关,南门口,和城坡儿上的牛肉汤,西大街九府门的牛肉杂肝,东关大石桥的牛肉汤和羊肉汤,十字街东边兴华街真不同饭店早晚供应的豆腐汤和丸子汤。在青年宫对面大众街口黄昏推车出摊的刘记不翻汤。
洛阳老城东边是瀍河回族自治区,那里是回民积聚区,有十几万回族居民。所以自然牛羊肉泡馍是他们的传统,他们擅长烙制硕大的硬面锅盔做泡饼。走到那里会看到清真寺,阿訇,带白帽的男人,窄脸高鼻的女人,街口集市上的牛羊肉摊位。院子宽敞干净,有一条街的院里院外常常都堆的扎笤帚的高粱杆,和扎好的笤帚。
我印象最深的是九府门儿的杂肝汤,九府门在现在西大街中段向南集市街上,过去就是洛阳老集,那里解放前就是洛阳最大的贸易市场。在九府门内外布满了店铺,饭店。因为大姨家紧邻九府门,所以对那里比较熟悉。大姨家对面是个饭店,主营牛肉杂肝,在城里出了名。杂肝汤就是用牛骨架熬汤,牛肝,肠,胃,肺等牛内脏煮熟了当配料,加上葱花,佐料,油泼辣子,趁热加入或薄饼,或油旋,或烧饼,那真是吃香的喝辣的,刺激你的味蕾,满足你的胃口,鼓舞你的斗志。男人们,三天不喝汤,觉得浑身痒。
我曾见过饭店门口三轮车拉着鲜血淋漓的牛大骨架,还有成麻袋装的八角,肉桂一些佐料。会和表妹偷偷从麻包的扎口处扣出一小块肉桂,放到嘴里用牙啃了一点点,一股辛辣,甜香奇怪的混合味道刺激着孩子的味蕾,也是难忘的童年味道。正对九府门,在西大街南边是个馄饨店,主营馄饨包子。
都说”臭杂肝,闻着臭,吃着香”。每到夏天,半条街都有一种臭臭的味道,这时候记得饭店里有一个防空洞的大口,用抽风机不断的抽冷空气,来解暑和驱味。那凉风混合的空气依旧弥漫着熏人的怪味。
(注:九府门是洛阳城内的一个城门,位于现在的集市街中段,城门高大威严,城门洞高约八九米,长约二十来米,夏天坐于其下,有穿堂风过,甚是凉爽。于上世纪80年代城市改造中拆除。)
洛阳的汤(续3)
豆腐汤,是一种没有肉的素汤。好像从上世界七八十年代才开始盛行。最早是从洛阳真不同饭店开始,那时我上高中,有时会陪妈妈在商店值夜班,清晨起来,妈妈会带我到真不同饭店吃豆腐汤。
一口大铁锅滚着雪白的豆腐块,装满配料的汤碗在灶台边摆了一大片,里面有泡好的粉条,绰了水的青菜,黄白两面的油豆腐,碧绿的葱花,还有一个灵魂调料就是捣成糊状的姜汁和盐,花椒粉,辣椒油。只见师傅将大锅里翻滚的热汤熟练的冲倒进汤完中,随即用笊篱沥出一勺的白豆腐加入碗中,碗里的汤恰到碗沿边。上面飘着葱花和红红的辣椒油。当年豆腐汤便宜,好像5毛钱一碗,其中就有大半碗的豆腐,再一毛钱买个烧饼,那就是一份美美的早餐。我特别喜欢汤里的油豆腐,它是把白豆腐切成两公分的厚块,油炸了之后,放平用刀从中间片开,一分为二,然后切块,吃起来,一面焦脆,一遍香软,且有嚼劲。豆腐汤相对清爽,女人,孩子,老人比较喜欢。
我爸爸比较喜欢喝丸子汤,最早也是在真不同饭店和朝阳饭店开卖,这种汤是在下午后半晌,太阳落山以后。人们闲游到大街上,喝一碗酸辣的豆腐汤,来消除一天的疲劳,也算对自己一天辛劳的犒劳,当时好像坐在店里,蹲在店外喝汤的都是男人。丸子汤的丸子差不多有半个拳头大,用绿豆面配黄豆芽炸成金黄色,吃起来满是豆香。汤是有猪腿骨熬制而成,一碗汤四大绿豆大丸子,可以加剔骨肉,在配上葱花芫荽,油泼辣子,香味扑鼻,加入香醋,酸辣可口,加一个烧饼足够吃个嘴儿香肚子圆,酣畅淋漓,满足感上头,幸福感爆棚。
不翻汤是一种挺别致的汤,它和以上几种汤不太一样。它的配料极其考究,有海带丝,黄花菜,粉丝,木耳,紫菜十几种之多,用中间有碗口般大小的篦子围着锅沿码放整齐,下面是微沸的高汤,汤是用牛骨,猪骨,鸡骨等熬制吊成。”不翻”是去皮绿豆泡软后磨成糊状,用一种铁制的小鏊子烙制而成的一种薄饼,成品有巴掌心大小,由于制作时不需要翻面,故称小豆饼名曰”不翻”,碗里加入佐料,多种配菜,两个”不翻”,它的佐料里不加辣椒,加了胡椒。加醋后是另一种酸辣的味道。它也可以称谓洛阳人的”夜宵”,一般出摊在洛阳剧院傍边,那里集中了洛阳的三个戏院,电影院,还有露天舞台,说书场,牌场,冷饮店,游戏厅等,夜幕降临后,那里灯光闪烁,人头攒动,撒戏了,看完电影,娱乐的人会在那一片觅食,来一碗不翻汤酸辣可口,毫不惬意!
电影院附近的小吃我记得还有,小锅米酒,那风箱”呼他乎他”的响声甚是诱人!还有玻璃罩里油光红润五香兔头,圆溜通红的冰糖葫芦,甜甜的烤红薯……。想想也是垂涎欲滴!过去的都是那么美好,就让它留在这里吧!
现在洛阳十字街的夜市都成了网红打卡地,小吃也是荟聚百家,但那已不是”我的”老城。我的老城在记忆里!(完)
可能手机问题,无法上传照片,见谅!
作者:蔡玲霞(蔡灵子),洛阳老城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生长于洛阳的市井巷陌。对家乡怀有深切的感情,热爱家乡,想为洛阳发声,让更多的人了解洛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