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不难看出王夫人一直是一个吃斋念佛的虔诚之人,为何会赶出那些毫无过错的丫头们呢?
三十回的下半部,第一次被赶出贾府是王夫人跟前的丫头金钏,一个伺候了王夫人十几年的大丫头。被赶出的原因很简单:那天中午睡午觉,宝玉不瞌睡来到王夫人这边,见金钏正在给王夫人捶腿,还打着盹,就开玩笑撩了一下她的耳环,金川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和彩云。王夫人其实没有瞌睡,她的眼睛和耳朵都在传达着同一个信息:这丫头勾引宝玉。
这不是一个丫头该说的话。第一,主子的事,不是丫头可以乱说的,就算贾环和彩云有丑事,也是主子们的事,轮不到丫头们说三道四。第二,宝玉果真逮住了贾环和彩云的丑事,又能咋样?且不因着好奇,仿着学习,做那些伤风败俗的勾当。王夫人其实不知道,宝玉在第六回因着做梦,做了那事,醒来后,就想尝试一下,于是就和袭人试着做了那件事。尽管金钏苦苦哀求,后来还是含羞忍辱的被王夫人赶出了大观园。
在后来的三十三回,金钏跳进贾府的井,自杀,以示清白。当事人王夫人又是心疼又是自责,毕竟是跟了自己十几年的丫头啊。
多说一点吧!对于金钏跳井一事,众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袭人听了点头赞叹,流泪。宝钗听了,忙,来王夫人处安慰,见王夫人垂泪,宝钗不语(宝钗的精明),最后王夫人开口,宝钗才开始说话,安慰王夫人。原文写的很精彩,让我们回到文本里精彩回顾一下吧!
……王夫人点头叹道,你可知道一桩奇事?金钏儿突然投井死了!宝钗道: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王夫人说,原是前日,她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一下,撵了她下去,我只说气她两天,还叫她上来。谁知她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是这样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是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她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玩玩逛逛,岂有这样大气性呢?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到底我心不安。宝钗道,姨娘也不劳念于这事,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第一:王夫人明明说谎了,说是金钏把一些东西弄坏了,自己打了她一下子。王夫人隐瞒了真像。
第二:对于宝钗的这番话,笔者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这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作为王夫人的侄女薛宝钗就是来安稳姨妈的,让她垂泪的眼,不再落泪,让她内愧的心,毫无愧意。以宝钗的精明,她是知道真相的,但并不揭露王夫人的谎言。她的做事原则是,既然,逝者已去,那活着的人还要活着,不管谁是谁非,反正人已去了,事情已经过去了,总得让活着的人不再愧疚,心安理得好好的活着吧!
第二种看法:这是一种做人的世故。金钏明明就是跳井身亡的,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薛宝钗明明就是在为王夫人找自我解脱的理由,薛宝钗能想出这么一招,来安慰王夫人,实在也是一种高招。不难想象,有了第一次把丫头赶出贾府,引发了自杀的悲剧事件,如果当事者不懂得悔悟自新,那么以后会有第二个悲剧的生发。比如:一个人第一次杀鸡,看到鸡拼命挣扎的那种、嚎叫、绝望、痛苦、甚至哀怨的眼神(鸡眼睛太小了这个大概看不到,想象的)以及汩汩的血液,不能不有所触动,有所恐惧,毕竟一个鲜活的生命,在自己的手里戛然而止。如果杀鸡过后,没有一种负罪感(当然这种负罪感来自于对生命的珍爱,孔子有句名言:已所不欲,勿使与人),能心安理得,就会坦然面对第二次的杀鸡事件。
王夫人的垂泪,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的心底还有一处柔软的地方,其实这是一种好现象,人,能自责,能反省,就能走出误区,能悔过自新,对己对人都是百利而无一害。但,因着宝钗的一番话,王夫人失去了这个机会。
第二个被赶出大观园的是丫头如画。只因她老哥是车夫,挣的钱,没有可以放心的地方存,暂时存在她跟前,被发现后,赶出贾府。
第三个被赶出贾府的是丫头司琪。事发原因是贾母跟前一个叫傻大姐的丫头,往山石背后掏蟋蟀时捡了一个绣香囊,一面却是两个人,赤条条的盘踞相抱,一面是几个字。这傻丫头不认得这是春意儿,心下还打量:敢是两个妖精打架?不就是两口子打架?左右猜不出来,正要拿去给贾母看,正好遇见了王夫人,王夫人吓得连忙死紧攥住,(很震惊)这种黄色的东西,竟然进了大观园,这宝贝儿子宝玉,岂不被这些丫头们给带坏了?引发了夜搜大观园事件。
原来这个绣香囊是司琪的。司琪偶尔回娘家时,就和表哥好上了,经常私自约会,赠送信物,来表露对彼此深深的忠诚和爱恋之情,并且把定情之物带进了大观园,司琪为之深受其害,很不幸的是这位曾经信誓旦旦的表哥,知道东窗事发后,却选择了独自逃跑。
紧接着又有丫头慧香、只因同宝玉生日是同一天,宝玉逗笑时曾说了一句玩笑话,同日生的就是夫妻,也被赶出了贾府,还有唱戏的女孩,人称芳官的几个丫头最后被逼无奈落户到了尼姑庵。
最惨的就要数晴雯了,也是在七十七里着墨最多的一个丫头。我们不如再次回到文本里:王夫人在那里坐着,一脸怒色,见宝玉也不理。晴雯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恹恹弱息,如今现从炕上被拉了下来,蓬头垢面,两个女人搀架起来去了。
王夫人骂慧香,是个没廉耻的货,骂芳官,唱戏的女孩,自然就是狐狸精,骂这些丫头都是祸害妖精,我统共一个宝玉,就白放心凭你们勾引坏了不成?
从一方面看,王夫人作为一家之主,应该明断事理后再做决定,怕丫头们勾引宝玉,宝玉难道就不能勾引丫头们?(事实证明,第六回就是宝玉因着好奇心,想试一试梦中的那件事,就勾引了袭人)事件发生了,就该先查查自己,再查别人。王夫人还整天吃斋念佛的,是个大善人,被赶出大观园的丫头们,命运更加的悲惨。不知道王夫人得知后,做何感想?不知再次烧香拜佛时,如何面对以慈悲为怀,普救众生的观音菩萨?
从另一方面看:王夫人处处是为了宝玉好,怕宝玉被这些女孩们带坏了。王夫人本有一个儿子贾珠,结婚不久就走了,后来的宝玉是王夫人晚年所得,自然是万众宠爱集与一身,有种拿在手里怕冻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深深的怜惜。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容易让王夫人小题大做,害怕宝玉有什么闪失。所以王夫人充当了恶人的角色。
如果用道德的评价来说,王夫人是自私的,甚至可以说是可恨的,但如果站在母亲的立场上,王夫人没有错,母亲为了保护儿子,是不讲道理,是不计后果的,甚至可以是蛮横的,还可以是疯狂的。
二十岁时读这段文字,看到的大概就是王夫人的无情,三十四十后再读时,因着为人父母,因着生活阅历的加增,难免就多了份宽厚和仁慈,多了份包容和理解。
正如《知乎,知乎,应是红肥绿瘦》电视剧里的那个男主后妈,看到自己的儿子没有本事,就想法设法做尽了坏事,为儿子将来能好好的生活,一直在呕心沥血的谋划着,后来事情败露,烧了祖庙,自杀。这位母亲知道疼惜儿子,为儿子打算,却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道理:人存善念,天必佑之。开始我对这位母亲也是恨之入骨,巴不得这恶人早早的死去,不再作恶,但后来她真的去死,我却是满满的同情,甚至原谅了她一切的过错,甚至期待她,别死了,别死了,好好活着吧!
人性本来就是复杂的,越是复杂的人,生命越有高度,越有探索性,越有启示性。越是简单的人,生活简单,做事简单,做人简单,就如同一个人,永远没有成熟,不会沉稳,思想,思维被局限在一个狭隘的空间里,不能超越自我。
作者呈现出多种不同的人性,好与坏作者不去判断,留给读者极大的思考空间,是不同的年龄段都会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意境,每次阅读都有历久弥新的那种惊喜。
有些人是可恨的,但也有值得人心疼的另一面。如果能够多方面的了解这些人出生的背景、家庭教育、周围的环境、生存的无奈,相信我们会用那颗宽厚、仁慈的心,来宽容和饶恕那些曾经的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人,会对生命有一个更完美的诠释。
大概这也是那句“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最大的诠释吧!”
这只是笔者的一些看法,若有吹毛求疵之嫌,望文友们谅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