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笔记14

作者: 田园读书人 | 来源:发表于2017-12-03 04:47 被阅读35次

    离娄上(2)

    九、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孟子说:桀纣之所以失去他们的天下,是因为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之所以失去民众的支持,是因为他失去民众的人心。获取天下是有规律可循的:得到民众的支持,就可以获得天下。获得民众的支持也有规律可循:了解并满足他们内心的期望,就可以获得他们的支持。

    如何满足民众内心的期望呢?民众所希望得到的,帮他们得到并积累起来,民众所厌恶的,就不要再施加到他们身上。民众归属仁爱的君主,就如同水总是往地势低的方向流,兽总是往空旷的方向走。水獭因为吃鱼,它们来到一片水里,就会把那里的鱼往深渊里驱赶。鹯因为吃鸟雀,它们来到一片树林,就会把那里的鸟雀往深林里驱赶。那么桀纣虐待他们的民众,他们也是在驱赶他们的民众,把他们往商汤、周武王那里驱赶。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现在如果有君主愿意施行仁政,那么全天下的诸侯,都在把他们的臣民,往这个仁义君主的国家驱赶。就算你不想做一个王者,大势所趋也由不得你。而现在这些想为王天下的人,就像需要艾灸治疗七年的病,你只愿意治疗三年。

    如果不能做慢慢的积累,积累为民谋福利的功德,可能你一辈子也得不到天下,如果不愿意施行仁政,可能你终身殚精竭虑,也避不开国破身亡。《诗经•大雅•桑柔》写到:你们不能为善,那就一起灭亡吧。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得民心者得天下,必须是有绝对的真诚的,不是说搞几个小设计,玩几个得民心的把戏就可以的。

    十、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说:自暴者,无法和他讨论正义,自弃者,无法让他践行正义。根本性地反对正义,就是自暴,认为自己不能坚持正义的,就是自弃。仁,是我们安身的家园,义,是我们的正确道路,不愿意住在安身的家中,不愿意走正确的道路,这有多么的可悲。

    十一、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说:道义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却往往向远处求,事情其实没那么复杂,但我们却往往迷失于复杂。每个人都能爱他们的亲人,每个人都尊重身边的长者,则天下一定是个太平世界。

    十二、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说:一个国家的士大夫们,得不到君主的信任,这个国家是不可能得到治理的。获得君主信任的办法,就是要取信于朋友;一个士大夫,如果连身边的朋友都不信任你,君主更不会信任你。

    要取信于朋友也有办法,那就是你能得到亲人们的喜欢,如果连自己的亲人都不喜欢,朋友们怎么会喜欢你。而得到亲人喜欢的,一定是自身的真诚;自身真诚的,一定是明了了内心的本善。

    所以说,真诚是上天的赋予,保持内心的真诚,是我们自身要做的努力。真诚到了极致,可以惊天地泣鬼神,虚伪到了极点,你不会得到任何的同情。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一切又是从理解并坚持内心本善开始。

    十三、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孟子说:伯夷为了躲避纣的恶政,隐居去了北海之滨,听说周文王兴盛起来,伯夷感慨:去归顺周吧!听说西伯(周文王当时还是商的西伯)赡养老人工作做得很好。姜太公为了躲避纣的恶政,隐居去了东海之滨,听说周文王兴盛起来,姜太公也感慨:去归顺周吧!听说西伯赡养老人工作做得很好。

    这两个老人,是当时最有名望的老人,他们归顺了周朝,代表了天下的父母对周朝的承认,天下的父母都去归顺周朝,他们的子孙们难道会去别的地方?如果今天的诸侯,愿意推行文王的政策,七年之内,一定可以成为天下的王者。

    孟子之所以坚信仁政是现实可行的,还是基于对人性本善的分析。

    十四、

    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孟子说:孔子弟子冉求,在做季氏家的大总管的时候,没有能改变季氏的品德,征缴的赋税比以前高了一倍,孔子气愤地说,这个冉求不再是我的学生,大家都可以来声讨他。

    从这里我们看到,孔子是绝对反对君主们,使用违反仁道的方式来获得的国家富强,更何况像今天这样,以战争的方式获得的富强。用战争来抢夺土地,杀死的人可以堆满旷野;用战争来抢夺城池,杀死的人可以堆满这座城池。这就是任由土地吃人肉,这样的罪恶就是处以死刑也是不够的。

    所以这些正在成功地攻城略地的君主,应该被判重刑,那些合纵连横以战争对战争的君主判次一等刑,那些开疆辟土以准备战争的君主再次一等刑。

    现代人早就觉得杀人来获得国家的富强是天经地义的了,更何况是其它不义的手段。

    十五、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说:一个人内心的善恶,最容易暴露出来的就是他的眼睛,眼睛遮掩不了内心的邪恶。一个人内心纯正,他的眼睛就清澈透明,内心不正,他的眼睛就飘忽不定。仔细地听他说话,同时仔细观察他的眼睛,他的内心就无所躲藏!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十六、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孟子说:内心恭敬的人,自然就不会轻侮傲慢,本性节俭的人,自然不会巧取豪夺。欺侮掠夺民众的君主,怕的就是民众的不顺从,他们不可能做到恭敬节俭,恭敬节俭不是可以装出来的。

    十七、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淳于髡问孟子:男女交往的时候,不做身体上的接触,这是礼法的规定吗?孟子回答:是的。淳于髡又问:那么如果一个人的嫂子落水,也不能伸手去救她吗?孟子说:嫂子落水不去救援,那是豺狼行径。男女交往不做身体上的接触,是常态下的礼法规矩,嫂子落水伸手救援,那是紧急情况的特殊处理。

    淳于髡再问:现在这个乱世,不就如同一个人落水吗?而夫子你不伸手救援,又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世道混乱要用好的治国理念来援救,嫂子落水才是伸手救援。你觉得伸出一只手就可以拯救天下吗?

    十八、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公孙丑问孟子:为什么君子都不亲自教自己的孩子?孟子说:这是情势上有不可行的地方。教育有一定的标准,孩子达不到这个标准,父亲就会着急生气,一旦着急生气,则会伤害到孩子的心,他可能会反问:你让我达到的这个标准,你自己也没有达到啊?

    这样父子都伤害了对方的感情,父子相互伤害是最糟糕的状况。古代的时候,君子们都是交换来教彼此的孩子。父子之间不能以善责备对方,这样的责备往往会导致关系疏远,父子关系疏远是最大的灾难。

    儒家处处都区别对待社会关系与血缘关系。《周易•家人》也有分析。

    十九、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说:人世间什么事情最重要?侍奉双亲最重要。什么东西最应该执守?执守自身的高尚品德。只有执守自身高尚道德的人,能够很好地侍奉双亲,没听说没有执守自身高尚道德的人可以做到的。每个人都会侍奉过什么人,而侍奉双亲是侍奉的根本,每一个人都会执守过什么事物,但执守高尚品德是执守的根本。

    曾子养曾晰,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馀,必曰‘有’。曾晰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馀,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曾子奉养他的父亲曾晰,每天必有酒肉,撤席的时候,曾子还会请示剩下的酒肉如何处理,或者父亲问是否有多余的时候,曾子一定回答还有剩下的。曾晰去世以后,轮到曾子的儿子曾元来侍奉他,也是每天必有酒肉,撤席的时候,曾元则不会请示剩下的酒肉如何处理。

    或者曾子也会问到是否有多余,曾元则说,今天的酒肉都吃完了。如果曾子希望再吃,那就再做。像曾元这样奉养父亲,其实只是奉养了他的身体。而曾子侍奉他父亲的方式,才是真正用心的方式。侍奉父母都应该像曾子这样。

    中国人招待客人时,食物一定要多到吃不完,这个习惯大约出自这里。所以曾子的必曰有,就是让亲人放心吃,不要担心不够。

    二十、

    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与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孟子说:人不是可以通过指责,就可以变成君子的,政务也不是通过指责,就可以变成仁政的,只有高智慧的君子能端正国君的仁心,不让这个心为非作歹。国君有仁心,一国人都有仁心;国君守义,一国人都会守义;国君正直,一国人都正直。端正了国君的仁心,一个国家也就安定了。

    二十一、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孟子说:美好的赞誉往往都不是计划的产物,而坏的名声却很可能是过度追求完美造成的。

    二十二、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孟子说:如果不需要负责,那么一个人就会轻易做出判断或者承诺。

    二十三、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说:人最大的毛病,就在于他太喜欢做别人的老师了。

    结合上一章节,这个好为人师,正是不负责任的轻易出言,不负责任的教给给别人错误的东西。

    二十四、

    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曰:“子来几日矣?”曰:“昔者。”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馆未定。”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曰:“克有罪。”

    乐正子跟着齐国的子敖来到齐国,前来拜见孟子,孟子问:你也来见我?乐正子奇怪的问:老师怎么这么说?孟子问他:你已经来几天啦?乐正子回答:是有好几天了。孟子再问:有好几天了,那我这么说不是很正常吗?

    乐正子委屈地说:馆舍一直没确定,所以耽搁了。孟子追问:你听说过,等安顿好馆舍,再去拜访老师吗?乐正子终于明白孟子的意思,立刻承认:对不起,我知道我错了。

    二十五、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𫗦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𫗦啜也。”

    孟子对乐正子说:你跟着子敖来到齐国,就是跟着混吃混喝来的。我真想不到你学习圣人之道,竟然用它混吃混喝。

    二十六、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孟子说:有三种情况可以称为不孝,最大的不孝就是无后。舜之所以没有请示父母就娶妻,是为了延续香火,所以君子认为他这样等于请示了。

    《 四书集注 》说道三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这个无后并不是指生理缺陷,生不出儿子,而是只顾自己的享乐,懒得为家庭负责。因为原则上讲,你可以领养一个,也算有后。

    二十七、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孟子说:仁的本质是侍奉双亲,义的本质是顺从兄长。智的本质则是明白这两个方面,并且一直坚持这么做。礼的本质就是制定一套制度,保证恰当地做到这两个方面。

    乐的本质就是,触发并鼓励内心的喜悦,高高兴兴地做这两件事。快乐激发出来,就不会停止,快乐到一定程度,就会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

    二十八、

    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孟子说:天下人都欢天喜地的归顺自己,却把这样的归顺看得很平淡的人,只有舜是这样的人。得不到双亲的认可,人生就是遗憾,得不到双亲的关爱,人生就不完整。舜把侍奉双亲的事情做到了极致,以致痴頑的父亲瞽瞍终于被感动而高兴起来;瞽瞍高兴而天下接受了孝道的文化,瞽瞍高兴而使天下人明白、并且确定父子间应该保持的关系,这就是最大的孝。

    舜的这个故事,是二十四孝中的第一个,所以说,读懂这个故事就能读懂儒家以孝治天下的思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孟笔记1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phi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