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过半,那些跟风买来的课程,你都听完了么?那些赶时髦而买回来的成套的口红都涂了么?那些打折期间囤积的衣服你穿过几次?
消费购物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精要主义思维展现的一个比较明显的场景。在其他很多比消费购物影响更大,决策更重要的场景中,我们需要制定一种既有选择性,而又明确的标准,能给我们提供一种系统的工具,用以辨别真正重要的事情,并过滤掉那些不重要的事情。
摆在眼前的选择,都是很不错的,但是你的潜意识里其实是有自己的倾向性的,可能你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倾向性,然后你就会迟迟无法做出选择。
这种情况被叫做“选择困难症”,有选择困难症的人,往往会觉得自己很痛苦,他们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宁可自己没有选择人。在他们的生活中,判断题或者多选题都比单选题要容易。这种人应该怎么办呢?
《精要主义》的作者麦吉沃恩给出了一种简单粗暴的判断方法:如果不是一个确定的YES,那就是一个肯定的NO。
关于这一点的应用,我在生活中有一个比较有趣的解决方案:遇到不好决策的事情,尤其是可左可右的方案时,就抛硬币来决定,但是并不是由抛硬币的结果来定,而是抛过一次硬币,已经有了一个结果后,是否还想再抛一次来决定。如果还想抛第二次,那就说明第一次的选项不是我心里真正想要的,就果断选择另一个选项。
这样的决策有一个好处就是有效降低了决策后悔的概率。不过这个简单粗暴的决策方法,可以帮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并不代表决策一定正确。要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三个最低标准和三条极端标准,为决策提供参考。
在决策流程中,我们可以按照“机会+最低标准+极端标准”的公式去验证和判断,这里的最低标准指的是,如果触及最低标准,这个机会就不予考虑;极端标准则是要考虑这个标准的话,理想标准是什么?
比如找工作这件事,我们可以将“事少,钱多,离家近”作为判断的标准,最低标准可以确定为“日均加班时间不超过2小时,最低薪资必须与现在持平,通勤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极端标准可以定为“加班时间不超过半小时,薪资水平比现在高30%,通勤时间半小时以内”。
如果同时收到了多个公司递过来的橄榄枝,就可以通过这个公式去一一进行验证。一旦这个机会不能满足最低标准的任意一条,就可以直接出局,如果能满足极端标准中的2条,就可以作为优选。
要获得一份梦想中的好工作,其代价就是放弃很多不错的工作,甚至是非常棒的工作,以及与这些好工作相媲美的各种机遇,去等待那个你能够热情十足地说出“YES”的机会。
在做人生重大决定的时候,更严苛的标准能让我们更好地激发大脑的搜索功能,实现从模糊搜索到精准搜索的转变。“更少,但更好”是精要主义者在生活和学习中,需要贯彻始终的准则。
那些不错但不是最优的选择,是精要主义者必须做出的取舍,也是精要主义者迈出“探索”这一步时,必须放弃的东西。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把自己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抽离出来,为思考留出空间,去认真审视那些的事情,才能发现其中真正重要的部分。
为了在探索的过程中保持专注和聚焦,我们需要通过游戏将自己的创造性释放出来,才能够创造性的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充足且优质的睡眠,能够为探索提供能量保障。
最后,在选择出来的重要事项中,我们要建立自己的判断标准,精选出其中10%的机会,将精力专注其中,让探索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