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无用论的本质是,学习者不具备使学习有用的能力。
为什么同样是读书,有的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能成为某一方面的大咖,而我却做不到?因为路有千万条,人有千万种,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作为学习者,读书之前应该先确认自己的目的和能力,选择不同的书,使用不同的阅读以及内化的办法。
2.知识付费能否持续,关键在于学习能力普遍低下的状况能否得到改善。
一直认为知识付费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社会越发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看重程度越深,而知识付费只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但本书表示知识付费是互联网+的一种经济模式,它的消费群体是变化莫测的互联网时代患有“知识焦虑”的人,这些人普遍缺乏辨别各种信息来源的能力。学习能力低下的普遍状况是知识付费现象兴起的原因。
3.阅读本身也不能创造价值,理解和记忆知识都不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才有可能创造价值。价值多少跟读多少书没有关系,读的少而精反而更可能去应用。
理解和记忆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它在应试教育中表现为考试。但是,对于成人来说,学习的目的和中心都应该是自己,我们不能因为别人说好,就去附会式学习。重要的是把知识内化应用,从而改变行为,为自己创造价值。
另外,价值的多少与多少书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多而杂,并且没有目的的读书不能聚沙成塔,为一个人增加多少附加价值。少而精,有系统的读书,才能更好地将学到的东西用于工作和生活。
4.知识是好东西,但并不值钱。
知识付费时代说知识不值钱是我听过的最新鲜论调。作者赵周用经济学原理给出了解释:一个人对任何一种物品的支付愿望都基于其边际利益,即物品产生的额外利益。现代社会各种知识纷至沓来,人们获得知识的边际成本和边际利益都太低,低到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赵周认为知识不值钱。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与赵周自己的观点有相悖之处。在本书前面他指出现代社会人学习能力普遍低下,所以知识付费兴起。这也就说明在多数人看来知识获取的边际成本和额外利益是上升的,所以大家愿意付费。
最重要的是,知识是否值钱的决定因素——额外利益是由使用者决定的。如果一个高级学习者能把学到的知识很快应用于解决生活或工作的实际问题,那么知识产生的额外利益是可观的,我们可以认为知识是值钱的。
5.知识管理,尤其是碎片化时代的知识管理,重点不是对承载知识的文档和文章进行管理,而是对加工知识的大脑进行管理。知识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输出,包括写作输出和教会别人。
碎片化信息时代,搜索一下就会出现各种想要的信息,那么收藏,贴标签,归档,对知识进行分类管理还有必要吗?会不会收集的知识也有相悖的观点和论调?分类整理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肯定利于今后调用,但是投入巨大。如果在分类的同时,联系自己的经验对知识进行加工梳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那么在应用中就会方便许多。
既然知识体系已经构成,那么我们可以完全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通过写作,课程,或者视频将知识变现,促进他人学习,所以知识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输出。
6.理想的状态是现在的业余活动能为未来的自己带来更多选项。
工作与业余兴趣爱好大多时候都是割裂的。在工作中,我能获得经济需求,让自己生活有尊严。但是,我也希望保持自己的兴趣爱好,跟更多有共同话题的人一起进步,保持自己的影响力。最理想的状态是左手现实,右手梦想,选择哪个都不会让自己陷入窘境。
我爱好写作,也希望写作能让未来的自己有更多的选择,所以我不会放弃。路漫漫,我希望前行的路上有你!
365训练营第30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