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Candy,我在坚持阅读。
【信念】相信水滴石穿的力量,每天坚持打卡。
【目标】每天坚持20页的阅读
【打卡】第11天,2021.1.26
【书目】《为何你总是会受伤》
【作者】武志红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进度】155页-186页
【用时】40分钟
【阅读所得】今天阅读的是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武志红老师提出告别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直面痛苦。例如,一个家庭失去亲人的最好处理办法就是全家人团结起来,一起回忆逝者的点点滴滴,一起痛痛快快地哭,一起痛痛快快地笑,通过回忆与哀悼最终实现对去世亲人的告别。相反地最糟糕的做法就是互相指责,因为孩子都会有一种天然的自恋,认为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家庭的幸福是自己造成的,家庭的不幸也是自己造成的。一旦以为家庭的不幸是自己造成的,那人就会为了逃避痛苦而形成了心理的防御机制,这种机制就会通过其他方式去逼迫自己、压抑自己,这样不但不能免除痛苦,反而会让痛苦越来越深刻。
逃避真实心理感受的这种防御机制经常会体现在大家的生活中,书中举了几种病态的心理防御机制。这种心理防御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逃避真实,否定真实的心理感受。那我们怎么样能够发展起能够直面悲惨的一种勇气呢?文中提到一个人三岁前是关键期,这个阶段孩子和母亲的分离要尽量的少,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需要安全的环境。所有恐惧挑战、害怕失败的人生都源自童年的不安全感,而这种不安全感来自于父母的分离。当看到一些特别有勇气的成年人,我们要知道他的这份勇气其实来自从小得到的关系。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深信自己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有一个安全基地。因此我们作为父母,当孩子进行探索的时候,我们当然不能替代他,但需要有人陪伴他。当孩子遇到挫折情绪很糟糕的时候,我们不要去阻止情绪的宣泄,而是等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然后再鼓励他,要让孩子形成一种心理——不管我遇到怎么样的挫折,我背后一定是有一个安全基地的,这样长大的孩子才会成为特别有勇气的人。
武志红老师在书中分析了大学生的自杀,大学生的自杀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冲动型自杀、抑郁型自杀和精神异常引起的自杀。其中冲动型的自杀是最常见的,冲动型自杀的人有一种自杀的思维循环,但这种循环一旦有外人介入就会被打破,也就是我们说的自杀现场当有朋友赶到他就想开了。相反抑郁型自杀却很难被现场制止,这让我想起了我喜欢的一位作家三毛。她的丈夫去世多年后,她长期处于抑郁之中,最终她还是在医院里面选择拿丝袜了结自己的生命。而第三种类型是精神异常,严格来说是属于意外而不是自杀,往往是人产生了幻觉失去了自知力产生的意外。
在书的最后,武志红老师讲述的是“关系,是生命最本质的渴求”。举了许多连环杀人犯的例子,这些残忍杀害多人的凶手往往有共同点,那就是可怕的童年、极其恐怖的父母,他们绝大多数是偏执狂,有着糟糕的父母,童年都被暴虐过。因此这些凶手从小无法形成与父母、与周围的人的良性关系,反而形成了重度精神分裂人格。
结尾处举了毕节四名儿童一起喝农药自杀的案例,这些孩子不是死于贫穷,他们有两层房屋住,有足够的粮食,但他们的父母家人都不在,因此他们其实是死于一种绝境,那就是无回应之地的绝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