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可以勇敢做自己

作者: 鱼小婧 | 来源:发表于2017-01-12 20:38 被阅读170次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终于在2016年的尾巴上读完了《无声告白》。

    说起我与这本书的缘分,还要归功于闺蜜。知道我喜欢纸质书,远隔千里的她买了八本书作为生日礼物寄给了我,《无声告白》就是其中一本。

    故事发生在1977年,由家中长女莉迪亚的死开始说起。从失踪、尸体被发现,到查找死因再到最后的真相大白,情节夹杂着插叙层层推进,像是还未愈合的伤口,一点点斯掉表面的皮肉,露出还在渗血的残忍事实。

    看似和谐融洽的家庭,实则是一个爱失衡的牢笼。

    父母眼里永远备受瞩目的莉迪亚,努力证明自己想赢得存在感的内斯,刻意隐藏自己却心细如发洞察一切的汉娜......一奶同胞的三个孩子,截然不同的待遇。

    他们的父母又是什么样的呢?

    詹姆斯是个中国人,他的父亲顶着假名来到美国,虽然詹姆斯出生于美国本土,可他的一生都活在别人异样的眼光和嘲笑中,努力融入美国生活,读书、工作、结婚,他的每一步都走的十分艰难却看似十分“正确”,他最怕的就是,与别人不同。

    那么玛丽琳呢?

    美国白人,剑桥大学高材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是她一生所愿,然而遇见詹姆斯打乱了她人生轨迹,未婚先孕,奉子成婚。中断了学业,收起野心和梦想,成为一位全职主妇。

    五岁之前的莉迪亚还是无忧无虑的,直到母亲玛丽琳失踪,生活陷入了恐慌。在无尽的害怕、失落、难过和等待中,她渐渐接受母亲“抛弃”他们的事实,直到九个星期后玛丽琳被告知怀了汉娜而不得不重新回归家庭。

    玛丽琳想要继续完成学业的宏伟计划,终于彻底搁浅。

    于是,她的人生有了新的寄托,培养女儿莉迪亚,继续她未达成的梦想。失而复得的莉迪亚太害怕母亲再次离开,当她发现,她表现出对妈妈所提出的知识感兴趣时,玛丽琳的神情是那么的惊喜和骄傲,从此,莉迪亚总是会和母亲说:妈妈,再给讲一点吧,我想听。

    莉迪亚活成了父母期盼的样子,努力上进,成绩优异,可是她不快乐。

    直到她的物理成绩不及格,唯一理解她的哥哥内斯要去哈佛读大学,取得初学者驾照的梦破碎—最后一个逃离的可能被否决,莉迪亚,终于决定彻底离开。

    一个16岁的花季少女,最终选择投湖自杀。

    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是不切实际的夸张。

    一个从小就活在父母过分的关注中的女孩,为了父母所谓的期望和快乐,忍耐坚持了那么多年,幼小的心灵太沧桑。

    没有朋友却要假装每晚与他们通话,因为爸爸希望你“合群”;每年生日礼物都是书,明明不喜欢,却要扬起笑脸假装开心得说“谢谢,我很喜欢......”

    一个希望你出类拔萃与众不同的母亲,一个希望你获得别人喜爱与大家一样的父亲,完全相反双重的“厚望”,终于,压死了早已疲惫不堪的莉迪亚。

    我能想象出那种软刀子,用期盼的眼神和温柔的话语“逼迫”你“就范”,让人无法开口拒绝的语气和神情,你不这样做,我会难过、会失望、会伤心,你忍心这样对我吗?对,就是这样的方式,一点点摧毁了一个女孩活下去的最后希望!

    似乎每个父母多多少少都有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这一点,不分国界。尤其是我们这代人的父母,物质较为匮乏,精神世界也十分有限,但是大多数父母都知道唯有上学读书人生才能得以改变,所以,对子女学习有着近乎”偏执“的严格,甚至在工作选择上也多加干预。

    认为子女是自己的附属品,不听他们的话就是不孝,更有甚者操控着子女的人生......这是一个时代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一个民族进步必须跨越的鸿沟。

    我家是典型的虎妈猫爸组合,母亲对我的教育十分严格,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做人上,她都用近乎严苛的方式来管教我。中国人含蓄内敛谦虚,我母亲也不例外,做错了批评,做对了也少有表扬。从小拿我和闺蜜比较,总夸闺蜜聪明懂事识大体,数落我粗心大意没记性。

    确实,我比较自律、感恩、懂得替他人着想,可我更想证明自己,更想得到母亲的认可。这种心态的负面作用直接影响了我成年后与母亲的交流。她每次善意的提醒我都会认为这是对我的不满,我总是不由自主的去反驳、辩解,仿佛只有这样我才能得到少许慰藉。

    听不得人劝诫,也不愿改变,执拗的可怕。

    前不久,母亲和我谈到了闺蜜的近况,对闺蜜仍是赞不绝口。我终于鼓起勇气开口问,那我就不好吗?她好像早已了然我心中所想,很认真的说,我说别人好,不代表你不好。

    可这句话整整晚了20多年,一直一来我下意识的认为,无论我做什么,母亲都不满意不认可,从不敢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她的眼睛里但凡闪过一丝犹豫和不快,我都十分难受,甚至失望。

    我周围有不少朋友因家庭原因影响了对很多事情的看法。父母感情不和,也不肯离婚,母亲不断得给子女灌输思想:我都是为了你们才没有离婚,这样的行为导致深深的愧疚感就此扎根于孩子心中,对感情戒备,对婚姻绝望;父亲抛妻弃子几年,母亲一人含辛茹苦将其带大,孩子因此对父亲有着很深的怨念,到现在都存有阴影无法释怀。

    人们常说小孩子不懂事,其实他们才是最敏感的,能够准确洞悉父母微妙的情绪变化,感知家庭的气氛的是否真正和谐。

    为人父母,责任重大

    故事的最后,父母才幡然醒悟,原来那些未达成的梦想强加给莉迪亚,才逼着16岁的她走向人生终点。

    虽说这是一本小说,但演绎的何尝不是我们身边曾经发生,也许正在发生,乃至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呢?在莉迪亚身上我们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不同的是,我们没有轻生坚强得挺了过来,即使长成如今的模样,或敏感多疑,或冷漠悲观,可是活着,就有希望,就有机会改变。

    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但是我们一定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但无论如何别用死亡的方式告白心声,那样的代价太过于沉重。

    愿你我都能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愿你可以勇敢做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pln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