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有一位朋友私信询问我这个问题。她是在校学生,我也是在校学生,情况相同,再加上我自己对这个问题也有所思考,除了思考也有亲身经历。有关“一夜成名天下知”,“年少成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想法,我也有过,还不止几次,一度陷入了急躁、焦虑的病态状态,所以我无比理解这种想法。
在梦里我也梦到过花团锦簇,在梦里我也梦到过百万雄兵。
我不是什么作者更不是作家,只是一个正好年龄还不大和各位朋友在写作路上一起奔跑的同龄人,可能稍微比大家多跑了几米,把一些我的所思所想拿出来和大家交流也是给自己的提醒。
首先我们要明白,写作是什么?
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目标,对于写作有不同的定义,这里主要分为传统写作和当下互联网写作也就是公号以及各种号的写作。
如果是传统写作,我觉得想要把写作当成职业以此为生的这个想法是不靠谱的,有以下原因:
1.依靠版税过生活,周期太长。写作周期需要积累,一部作品需要文笔、知识、人生阅历的综合,背后需要的就是勤奋、付出、耐得住寂寞、时间等等。付出不少,回报不确定,如果以此为职业,得不偿失,十有九点几得忍饥挨饿。有这样的时间、精力、耐心,干什么不比写作强呢?
2.关于“畅销书”要有梦想但更要脚踏实地。图书结算以版税为主要方式,即印刷册数乘以版税等于作者版税收入。也就是说“马太效应”,卖的册数越多收入越多。我们是一个十三四亿的人口大国,可是书的这个销量与人口却呈反比,所谓“畅销书”就指十万册为标准,这还得是名家大腕,业界翘楚,何况达到这个标准了版税收入还是现实的,乍一看蛮可观,但也就是三四线城市的平均工资年收入的四五倍水平。
然而这样的书,只占全部的百分之一,对于绝大多数作者和作品来说是这样的情况:
一份滞销书报告中提到, 从 2014 年 1 月到 2017 年 10 月,综合中国大陆实体店、网店及零售三个渠道数据,年销售数量小于 10 本的图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 45.19% ;年销售数量小于 5 本的图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 34.5%。 (数据来源:《好奇心日报》)
看到这个数字,我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喜的是明年自己的书肯定不在此之列,粗粗一算光自己自购送老师、送校领导的就得有五十本,这还不算送一些必须的亲戚、长辈等;悲的是销量也就那个样,首印不知道多长时间能卖完,很大机率永远停在了图书版权页下的“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上。
总之:出本书不容易,好不容易出了大多数也销量惨淡。
以上,我还是劝一下各位朋友,“洗洗睡吧”。不过您要觉得自己文学天赋异禀,当代老舍、巴金、茅盾,那不行;您要觉得自己是当代王小波、王朔、王尔德,这个可以,但我不保证您的作品在当下能不能顺利出版。
如果是互联网写作,也就是公号及各类号写作,情况有些复杂。我没有经历,不是点击量不超五百(准确说是三百)但月入两万的各位鸡汤公众号作者,只说说我的认识,妄议之处还请多多包涵:
1.百家号什么的,那不叫作者那叫小编,那基本就是Ctrl c+v,这不叫写作。
2.如果写的是鸡汤之类的,比如某大V1第一人的《延禧攻略:要么狠,要么滚》《呵,我赚钱,就是为了恶心你》,更多的是《16岁,我和他私奔了》《我差点被强奸,而男友在吃鸡》,这类文章能不能挣钱得看情况,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绝大多数挣不到钱。
我一直觉得鸡汤是一碗看似谁都能吃但只有极个别人能吃的饭,竞争太大但头部写手就那些个。看了她的就不会看你的,几个头部写手把主要的资源一收,最肥最嫩的没有了,就胜点残羹剩饭留给大多数同类写手哄抢,竞争实在是太大。
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在大学时期实现经济独立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答主都是提到自己运营公众号,月入一万两万什么的,本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精神,这几个公众号写的东西都是这类文章,最多的有四五十篇文章少的有二十篇文章,阅读量别说五百就连三百没有。
这种没有耕耘的新号,没赶上微信公众号的红利期,知识付费、自媒体的浪潮已经过去,写了几个月,写的是硬熬出来的鸡汤,要啥没啥,月入一两万?
鼓吹收入的,晒转账的,留下自己微信交流的,哪个行业的头部用户这么“亲民”呢?
微商、传销。
3.自媒体的环境。这几天新闻看了没有?哪个想要赚钱的公号不打擦边球?
4.听说过“旺铺转让”吗?前几天看了一个招聘,自媒体运营工资三千。
千万不要对写作有着过分的期待。
这么说来,大家可能会觉得,写作就没有意义了?写作就是不可能的了?
是,但是按照这种思维,这世上很多事情都是没有意义、都是不可能的。
从人性的角度是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一举多得,毕其功于一役,一次性成功,是付出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甚至是没有付出却渴求盆满钵满。
这样的成功是不存在的。天底下没有这样的事情。
哪怕是采取最直接最暴力的“农民起义“这种改变阶级、改变出身、改变世界,黄衣称朕,最快也得十多年时间这还是偏霸一方的地方割据政权,指不定哪天就成为了历史。至于倒在这条路上的人有多少,《二十四史》字里行间写满了斑斑血泪,几十个字就是成百上千万的生命。
一旦走上了投机、取巧的道路,那人的一生都将是在钢丝上行走却永远没有彼岸,掉下去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运气是当你脚踏实地勤恳做事时,老天看准机会给你的。投机是获得一些蝇头小利,是恶魔为了拉你下水的甜头,是坠入深渊前的礼物。
老话说厚积薄发,马克思说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人生说大器晚成,这才是现实,或许其他行业可以少走一些路,行业平均水平比较高,但写作这个行业绝不包含在内。
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欧阳修
如果想要成为一名作者甚至是一名作家,知识储备、人生阅历、文字文笔,三者缺一不可,而这三者共同需要的就是时间。
我是写清史的,必须要看的就是《清实录》《清史稿》这是两大正史,还有诸如《清史列传》《满文老档》等等等等,都是几十册起步的文言文,这是古人的书,我们专业称其为“一手史料”。今人的有没有?比古人的多。什么通史这些,看起来反倒轻松,比如稻叶君山《清朝通史》,插一句,这是研究清史第一人,日本人。我目前在看的两本书,一本是中央民族大学前教授姚念慈先生的《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切入点就是康熙“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从而考证康熙的心理,批判康熙正统观念,其中涉及到康熙年间一些重大事件。
一本书,讨论的主要就是康熙思想中有关正统的理念。
还有一本书,人大杨念群先生的《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书名就可以看得出来,第一个就是讨论正统观,第二个就是士大夫阶层在这一明亡清兴明清易代历史趋势下的改变。
两本书,都是有关清朝正统观念的,而我看了这两本书能不能用到我的通俗清史中来呢?答案是未必,因为太学术了,不好通俗解释、读者不一定爱看、不一定派得上用场。
那是不是就不看了?不是。绝对不是。读书不是件功利的事情,再说有用没用的前提条件是看了,是是看了才知道。如果有用呢?你不看是不会知道的。
再者说,我本身专业是历史,明年考研、以后做学术,怎么能是没有用呢?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你会发现人生的关键正是因为这些无用才会发生改变。
如果你要写作,“无用”的书恰恰是有用的书。在写作这件事上,没有“开卷有益”“开卷无益”的争论,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要像海绵一样尽可能汲取对你写作有用的知识。
情景喜剧《炊事班的故事》、《我爱我家》、《武林外传》、《地下交通站》里面的很多俏皮话都作为金句用于我的写作中,我在双十一还买了《毛主席语录》,看完之后接下来就是《毛选》。
说的有些拉不回来,“洗洗睡吧”是让大家目前阶段不要抱着仅靠着写作这一条路实现变现、人生逆袭、财富自由这些功利到不能再功利且实际上毫无可能的幻想,把写作当成一个日常,一点一滴、踏踏实实去真正的写作,去真正的看书汲取知识。
我是支持大学阶段写作的,因为我自己就是,因为写作是一个观察世界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心力,这些都是人生18岁到20多岁这一年龄阶段所具备的最好的条件,也就是大学阶段,而比起大多数大学生整日混吃等死、王者吃鸡,写作是一件成本最低但回报最高的事情,无论是精神上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以及对自我人生的记录充实还是在物质上多了一种可能,一个副业、一个选择、一条道路。
但是请不要把写作当成唯一的可能、唯一的副业、唯一的选择、唯一的道路,对于大多数写作者来讲这都是永远不可能永远不现实的。
做人凡事要静,静静地来,静静地去,
静静努力,静静收获,切忌喧哗。——亦舒
PS:在图书馆坐了一上午,该去吃饭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