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管理?
对管理进行深入理解:
第一,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评介下属是否糟糕的几个词。1.悟性、2.领会、3.揣摩。
第二,管理不太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第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日本限产管理就是5S的活动,5S是让每一个进入现场的员工做好5件事:整顿、整理、整洁、清扫、素养。
第四,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在管理中如何看待忠诚,忠诚的衡量应该是员工对于组织目标的贡献而非其他。很多中国企业的老板之所以对于员工的忠诚看得这么重,其根本原因是管理水平不够。老板知道自己有价的资源有限,也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所以只能够靠无价的情感来弥补。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留住那些需要情感满足的员工,而对于需要能力发挥得到满足的员工来说只能是离开,这样的企业想长久发展是绝对不可能的。很多企业在创业之初利用情感满足掌控员工,但是随着事业的发展,个人能力不断提升,员工需求不断增加,企业就需要关注员工个人目标发展。
第五,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的资源。对于管理者来说最终要的两个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
管理观:
第一,管理只是对绩效负责。现象一:功劳与苦劳。组织里有苦劳熬年头的人得到重用,换句话说人们以苦为乐,认为付出就是对得起组织,但是他们很清楚,只有功劳才会产生绩效,苦劳不产生绩效。现象二:能力与态度。在组织里总有一些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的人但是态度好并不能产生绩效,只有能力才能产生绩效。现象三:才干与品德。很多人会说品德跟重要,但是企业在招聘时和提拔干部是一般都是看业绩,能力,专业等因素,很少是把品德放在第一位因素考虑的,因为只有才干才产生绩效,品德需要转化为才干才能产生绩效。人都会犯错误,所以我们往往不会在品德上下赌注,管理所有做的就是让人没有犯错误的机会,因为管理所面对的人不能够用道德来评介,只能够用行为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评介。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是自私和贪婪的,从行为学的角度看,人是懒惰的,这个自私、贪婪、懒惰的人,就是管理面对的人,他不是一个道德人。
对于品德与才干这个问题的选择上,在两种情况下却必须强调以德为先。第一种情况是招聘人员的时候,我们需要首先考量这个人的品德,关注他的价值取向,才能不是优先考量的条件;第二种情况是提拔人员的时候,我们也需要首先考量他的品德,因为这个时候能力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能否带领大家走在正确的路上。但是我所看到的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在招聘人员的时候,很少考量这个人的品德,更多的是关心学历、工作经验、个人能力。在提拔一个人的时候,也很少关心他的品德,更多的是关心过去的业绩、管理经验和经历。相反,在这两种情况之外,我反而发现在日常的考核和日常的管理中人们常常考量品德而忽略了才干。这样做就刚好相反了。
第二,管理是一种分配。管理需要协调好责任、利益、权利三者之间的关系,知道缺一项因子都无法达到管理最优化,只有基于责任所做的权利和利益的分配才是最合适的管理行为。
第三,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管理是服务,最直接的意义就是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管理与经营是管理者需要具备的两种能力,经营能力就是选择正确的事做,管理能力就是把事情做正确。从这个意义上说,经营是第一位的管理是第二位的,所以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来决定,管理水平不能超越经营水平,给员工培训超过了员工所能承担的责任,就是培训过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