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个朋友打来电话,说她又要换工作了,接着和我抱怨一堆东家有什么不好,制度有多么奇葩,工资多么少,领导多么傻,考核标准多么不合理。对于她这个决定我毫不意外,而且我断定,她的下一份工作做不了几天也会离职,毕业几年她已经陆续换了好几份工作,每一份都做不长久。
刚开始我也会感觉是公司方面的问题,但经历了她这么多次离职,我认为,问题不仅在公司,也出在她身上。
01
其实朋友之间互相吐槽自己的工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时间久了,我发现这个朋友每天的关注点都放在挑公司的刺上,从没有认真思考过该怎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几次考核下来她的业绩都是不合格,徘徊在淘汰边缘,她把这归咎于公司的考核制度不合理,从不认为是自己工作不够用心。
我们俩的交谈通常是听她谈所在的公司有什么样的弊端,业务层面有什么样的限制,如果她是boss她会开展怎样的业务,施行怎样的政策,金融学、管理学张嘴就来,经济形势分析的头头是道,然而现实是她连自己的业绩都拯救不了。
我曾经劝戒过她,是否应该把重心放到目前的工作上,可她通常会用自己的道理来反驳你,认为自己对所在的行业有很全面的认知,自己有多么怀才不遇,多次劝戒失败我也放弃了。至今看着她换了一份又一份的工作,也不知道这种情况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02
类似于我朋友的这一类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大道理懂很多,想法说很多,但就是不想做好目前的工作,说难听点就是眼高手低,结果导致什么都做不好。
刚开始认识她时感觉她是个很有想法的人,年纪轻轻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见解,讲话也伶牙俐齿,口才了得,但相处时间长了,发现她也只是停留在“想”和“说”这两个层面而已。
他们心里有很多雄心壮志,总想站在企业制高点去俯瞰他人,突出自己,从不想做好自己"搬砖工"这份工作。
网上曾经流传过一个很火的段子:
一位入职华为仅60天的北大高材生曾写了个洋洋洒洒万言书,向老板任正非进言,历数华为的弊病和改进办法。而任正非的批复是:“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企业需要的不是指手画脚的人,而是踏踏实实去做的人。对于我们在公司所处的位置,先不说有没有话语权,我们的想法能不能传递到boss耳朵里,单凭自己有限的经验,对行业浅薄的认知,我们的意见和看法通常是也一叶障目,显得可笑。与其操那个心,还不如着眼于当下,要么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争取做到有话语权的层级,要么用尽全力攒足跳槽的资本,去找更好的公司更好的工作。
03
网上还有过一个段子:
“如果你用小米手机,穿凡客T恤,上3W咖啡听创业讲座,在家看耶鲁大学公开课,知乎果壳关注无数,互联网的一些事每日必读,马云的创业史了如指掌,张小龙的贪嗔痴如数家珍,肉夹馍只吃西少爷,约朋友得去雕爷牛腩,喜欢Kindle胜过iPad,逢人便谈互联网思维,那你应该还在北京每天和100万人挤地铁”
虽然有些夸张搞笑,但也道出了一种社会现象,在这个“知识付费”,“课程爆炸”的时代,很多新旧职场人有更多的东西可学,急于求成的心理迫使他们下载各类app,听各种公开课,仿佛那些知识看了,学了,就已经要成功了,慢慢的脚踩在云端,没有耐心沉下心来做出一点业绩。
在企业目前的招聘需求中,趋势偏向更多的是“务实”型人才,执行力强,效率高,不抱怨,不空谈。企业通常是以面试者做过什么来判断他以后能做什么,而不是凭他说了什么。
公司当然欢迎好点子,好创意去提高效率创造价值,但首先你要能做好本职工作,要靠谱,有足够的实战经验,做出优秀的成绩,你的建议和想法才有说服力,如果连自己的生存都解决不了,信用卡里欠的钱都还不上,你的满嘴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又有谁会听呢。
本文图片来源:unsplash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