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56、我们同在,与未来同在——《中国班主任研究》读后感之八(序

256、我们同在,与未来同在——《中国班主任研究》读后感之八(序

作者: 暖阳西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2-06 16:51 被阅读0次

一、教育点化生命——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

今天是“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第一期”第一轮共读的最后一天,没想到800字的《中国班主任研究》序言,被20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读出了不同的生境,开拓出了新的对话空间,在阅读中在生长出了不同的新的形态,比如王怀玉老师总是能由点及面,由微观到宏观的大视野阅读;静静老师形象化的框架式的思维导图加透彻的文字描述式阅读;林冬梅老师的研究式阅读;程露老师的坚持与高效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阅读等等。回顾这轮为期一周的800字共读,我还想说点心里话,姑且算做序言读后感的第五稿吧!其实更多的想法是理论如何转化到真实的学生日常生活中——教育如何培养真正为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叶澜教授说:“教育是直接点化人之生命的社会实践活动。” [1]“关于公民素质问题,国家教育系统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塑造身份,以及在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和彼此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中如何形成对于他人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2]我认为教育是从原点走向原点的实践过程。孩生的出生是从社会中来,在母体的孕育中就已经受到母亲面对的社会影响(胎教),这是社会的原点,以后的日子他要学习、生活,又走入社会,回归社会,而教育就贯穿在这个社会实践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是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角色。李家成教授说:“新基础教育” 研究中的班主任群体正是在作为学生“人师”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成人”,体现着高度的“仁”的精神。在具体实践中,“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班主任在探索、创新、发展中,显示出高度的实践智慧。中国文化所推崇的“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正是以“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班主任群体为代表的中国教师的当代形象与特质,这能为世界教师发展研究提供中国思维和经验。[3]

“老师,我要办厂了,想麻烦您给我的厂子起个名字。”电话那头是我已毕业十多年的学生L,很聪明的小伙子,可惜的是初中没念毕业。但走上社会的他一直记着“诚信做人”的师训,从一个打工仔变成了老板。他告诉我说他的成功靠的是自己的人格魅力!“成人”要求我们必须先是“人师”。

中小学班主任是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引路人,我们必须具备“研究学生的能力、系统建构的能力、动态生成的能力、综合融通的能力、终身学习力等。”[4]这些能力的获得必须依赖于研究性学习与真实的实践。学习与实践的过程就是我们自身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我们对学生的点化,就是他们由“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说到底,教育是为培养人服务的,而培养人又是为了社会进步服务的。

二、中国特色与个性化的追问——中国班主任的终身教育内涵

“中国的班级、班主任真的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与教育的变革了吗?西方国家的模式真的值得我们学习吗?”[5]李教授认为中国的教育问题不是出在“班主任”和“行政班”“ 这一组织架构与学校运作方式上,而是出在我们的学校领导质量、教育政策保障和班主任专业水平上。在一定意义上说,班主任与行政班恰恰是中国教育的特色之所在,其潜力也远未在当前真正实现。 ”“中国学生的服务学习、项目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榜样学习、社会学习、民主学习,都从班级生活中生发出来。班级,是学生成长最综合、最长久、最可以与学习化社会衔接的领域。”[5]中国班主任工作的特色决定了其终身教育内涵,所以我们更应注重中国班主任的个性与发展,更要反思我们在工作中存在的反教育行为,努力挖掘班主任工作的显性与隐性教育咨源,努力发现班级日常生活中所蕴含的教育财富,利用班主任特有的教育机智,让中国班主任特色与个性在我们的工作中发挥创造性的作用!

三、知行合一的“中国创造”——与未来同在

习总书记指出:“让和平的薪火 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明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 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6]社会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师。学校则是终身教育中的核心构成。“班主任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是直接与终身教育的需要相沟通。”[7]“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东西方教育对话的背景下,中国班主任及其工作有着深厚的儒家教育传统,保持着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实践的高度融通性,包括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接纳、知行合一原则的践行、群己相生关系的自觉等。”[8]

为期一周的共读结束了,我们研修班的20位学员同在,我们的教授老师与我们同在,《中国班主任研究》的主编、论文的研究者们与我们同在,我们的同在是为了理论与实践的知行合一,是阅读与写作的知行合一,是中国特色的班主任成长与“中国创造”的知行合一,我们同在,是为了更好的未来我们同在!

[参考文献]

[1]叶澜. 回归突破: “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36.

[2]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 反思教育: 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 教科文组织, 2015.

[3]李家成,“新基础教育”的班级建设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17(6):20.

[4]李家成. 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61 - 280.

[5]李家成.莫以丟弃中国教育特色为“教育改革”[J].中国德育,2014(19):58—59.

[6]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EB/OL]. ( 2017 -01 -19) [2017 -02 -27]. http: / /news.

xinhuanet. com/world/2017 -01/19/c_1120340081. htm.

[7]李家成,陈静.在班级日常生活中学会学习[J].中国德育,2013(22).

[8]李家成. 论班级建设的中国个性与世界贡献[J]. 现代教学·思想理论教育,2015

( 2AB) : 4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56、我们同在,与未来同在——《中国班主任研究》读后感之八(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pvn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