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

作者: 春天里的种子 | 来源:发表于2020-10-09 22:20 被阅读0次

    对于我们这些出生在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小时候,多多少少都穿过带补丁的衣裤。当时由于物质条件匮乏,人们提倡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也就是说,一件衣裤,至少要穿九年。

    父母给大家添新衣服的时候,一般都是在过年的时候。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又带得少的,一般每个小孩都有一身新衣裤。但如果家庭条件差的,孩子又带得多的,一般只给大的孩子做一身新的,小的就捡大孩子因长个子不能穿的旧衣服。

    鞋子是母亲自己做的布鞋,用做衣服剩下的边脚料做鞋面,鞋底就用那种烂得不能再补了的旧衣裤的好一点儿的布料,用浆糊粘在一起做成布壳,在阳光下晒干后,在农闲时,根据一家大小的脚,一人一双。条件好的,冬天还可以穿上暖暖的棉鞋。所以,鞋也是要补的,一直要穿到不能再穿为止。

    大家不会因为你穿了一件旧衣服、破衣服而歧视你。曾经还在某个时期,有的人衣服明明没有破,而故意要在显眼的地方,如衣服的肩上,裤腿的膝盖或屁股的地方,补上一个补丁,以显示它的主人思想上进,具有艰苦朴素的精神。这一般是脑袋好用的人,喜欢钻营的人才想得出来的法子。

    而我印象很深的是,邻居何婆婆补衣服的手艺。何婆婆个子很矮小,是那种小巧玲珑的女人,但她有一双非常的巧手。

    她有四个孙女和一个孙儿,一家人的缝缝补补基本上是她在做。儿媳最多就帮她纳一下鞋底。

    现在想来,婆婆是个很爱美的女士。由于家里女孩多,她给家里女孩做的衣服,同一块布料,做不同的样式。为了节省买扣子的钱,她的衣服扣,都是手工做的,就像现在旗袍那种扣,她能做好几个花样。我印象中有蜻蜓状,有蝴蝶状,有“吉”字等。一颗小圆石子,用布料一包,也是一颗扣子,这种最省事。

    我最羡慕的是她家姑娘,衣服破了,打的补丁都是很漂亮的。婆婆会就着破口的形状,绣出不同的花样。明明是件破衣服,婆婆用她那双巧手,平添一份生机,一份靓丽。

    现在一些织补行就在做何婆婆当年做的事。我看了看,他们有买现存花样补在破口上,这种较便宜,一般在十元左右。

    也有用手工绣补的,也是根据破口形状,绣出既美观又遮破口的花形。这种织补,根据难易程度和手工技术不同和衣服的质地的不同,收的费用也不同,少者一百元,多者上千元。

    而文学作品,描绘织补的,《红楼梦》中晴雯给宝玉补雀金裘算得上是一门技术高超的了。

    补,在八十年代以前,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用得很多,不只衣裤破了要补,锅碗瓢盆破了都要补。

    而现在,“补”这个字,用得越来越少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也记不起来,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衣服旧了就不穿了,锅碗瓢盆烂了直接淘汰。

    而现在的人们用“补”字的时候,已经是它的引申意义多一些,如:弥补过失、弥补感情等等。

    “补”字,一个普通的动词,却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不管是它的本意还是它的引申意,我是不喜欢用到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pvr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