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字号

作者: 鳝堂集庆 | 来源:发表于2024-06-03 20:36 被阅读0次

北京的老字号很多,它们的创始人基本都是外地来北京讨生活的打工人。

很多最初就是肩挑手推的路边摊,开个夫妻店,一步一步靠着自己的努力创下了一个金字招牌,并传承了几百年。

可以说这些老字号的创立者是最早的“北漂”。当然北京本就是一个移民城市。近1000年几乎都是京都,比如辽金元明清民国等时期。其中辽是陪都,民国是北洋时期。

卖绸布的瑞蚨祥,老板孟雒川是山东章丘人,家里世代都是卖布的大商人大地主。到他这一辈,就他有魄力,敢想敢干,把店开到了京城最繁华的地方。

这个蚨字很有意思,就是会飞的钱,出自《淮南子》。常用青蚨来代表钱。

能吹几辈子的事就是,开国大典上升起的那面国旗,其中的红绸布就出自瑞蚨祥。这是天大的广告,可惜知道的人并不多。

卖药的同仁堂,俗称乐家老铺,老板乐尊育祖籍浙江宁波,家里几代都是走街串巷的铃医,到他这里终于在太医院混了一官半职,这就逐渐跟皇家搭上了线。

等到雍正元年,同仁堂开始独家给宫里供药。因而它的药敢不好吗,那可是给皇上娘娘阿哥格格吃的药,稍有差错,就会大祸临头。

因而它的药的质量是绝对有保证的,这也就有了那两句有名的话,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卖茶叶的张一元,最早的老板张文卿是安徽歙县人,先是在京城茶庄当学徒,三年加一节出师后自己单干。

他看准北京人爱喝茉莉花茶的特点。细化不同等级,并在福建办茶厂,以此压低中间商的差价。并能够推陈出新,改变营销策略。买五斤以上者可送货上门。它是北京城第一家在门口放上高音喇叭,播放商业电台的茶庄。

卖鞋的内联陞,创始人赵廷是天津武清人。他能够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不断调整鞋子的款式。一开始卖官靴,后来清朝倒台,又开始卖实用的厚底靴。

卖帽子的马聚源,这既是牌子的名字也是创始人的名字,他是河北马桥人。

涮羊肉的东来顺,创始人是河北沧县人,一开始是卖粥,后来才开始卖涮羊肉。

焖炉烤鸭的便宜坊,创始人有两说,但都为南方人。挂炉烤鸭的全聚德,创始人杨寿山是河北冀县人。

做谭家菜的谭氏父子是广东人,跟康有为是南海老乡。

这里面最有意思的是亨得利,名字听着很洋气,以为是老外开的,其实也是中国人开的,是浙江定海的老板王光祖起的名字,一开始卖钟表,后来也卖眼镜。

还有北京饭店,长安街上远看像火柴盒,很有时代特征,以为是中国人开的,其实是两个老外开的,是两个法国人开的。

北京有东四、西四。原来这两个地方相当于长安城的东市、西市,有点谐音梗的意思。但其实以前这地方的十字路口,每条路各有一个牌坊,加起来有四个,因而东边的叫东四牌坊,西边的叫西四牌坊。

只是后来在城市建设中,这些牌楼全都拆了。只是当时拆的时候压根不会想到后来还要重建。

几百年的好东西,说没就没了,听着可能有些可惜。但也没什么可惜的,因为这毕竟是一段历史。

只是因为离得近,让我们感觉可惜。秦始皇烧书可能都没有拆牌楼这么让人惋惜的。其实昨天的事情过去了,也一样无法挽留,再可惜也没有用。

如果还觉得可惜,想一想亿万年之后这些东西终究会尘归尘土归。

以此类推,还有西单、东单。那意思也是西单牌楼、东单牌楼。说明以前那地方有一个单独的牌楼,因此得名。只是后来因各种原因被拆除不见了。

东西没了,但是名字却留存了下来。名字比东西更有名气。


参考书籍:杨澄《商街:灯火相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京老字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pyz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