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时候都会陷入努力跟堕落的死循环中,网上称这种状态为:间歇性凌云壮志,持续性混吃等死。我们也不是不努力,但每次努力总是持续不了多久,基本上都逃不了三天热度的魔咒。
那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能坚持去完成一件事情呢?今天我找到一个答案:因为我们没有创造性思维。
大多数人的思维通常都是解决问题的结构,经常体现为我不要什么。比如因为碌碌无为一段时间后,看到某篇励志文章或因为一两句“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之类的鸡汤,然后就有“我不想这么堕落下去”的想法。
于是想着要跑步,要看书,要学习。结果查了几篇关于跑步的文章,买了几本书翻了几页,又继续“混吃等死”的生活。
因为他们的动力并不是来源于确切的目标,我不要什么只是来自问题本身带来的焦虑。而查看跑步的文章和买书之类的行为,能一定程度上缓解这股焦虑。焦虑一被缓解,因为焦虑带来的张力就会消失,努力的动力就会减少。
最后在眼前的诱惑和动力减少的双重作用下,毫无意外的又放弃了努力。直到问题重新让他们变得焦虑,这种张力才会重新积聚起来。所以才出现了从打鸡血到颓丧的不断循环。
而创造性思维的结构,是我想要完成什么。它有一个确切的目标,你想要完成它的冲动会成为一种持续的张力。只要你没完成它,这种张力就会持续存在。
它会推动你持续行动,直到目标完成。就像我是真的想在陈老师的课中收获更多的东西,所以输出的时候就会很有动力,不怎么需要意志力就坚持下来了。
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第一部分,把人生当成一个创造的过程,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但这不是说解决问题不重要,而是说解决问题不应该成为行动的动力。你想要完成目标的冲动才是你动力的来源。那接下来我们来讲一下创造性思维的第二部分:我所面临的现实。
有时候我们会面临一些想要实现目标,但现实不允许的情况。比如想要创业,但没有足够的启动资金。只能继续上班。常规的思维会从现实出发去思考问题,觉得我现在钱都没有,谈什么创业。于是只是想一想就放弃了。
但创造性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的。先想我要什么,现实是怎么样的,环境能提供什么。然后根据目标想办法去弥补目标跟现实之间的差距。比如我想创业,但我现在启动资金不够。那么我是否先可以通过其他副职来挣钱,或者跟银行贷款,找合作伙伴融资之类的方式来达到目标。
创造性思维会把事实当成创造的条件限制,然后想办法解决限制来完成目标。而常规的思维则是把限制当成完成目标的前提。一旦遇上这种限制,就会放弃目标。所以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拥有创造性思维的原因。
总结而言,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为我们制造张力,让我们产生持续行动的动力;也可以帮我们认清现实,加工现实,帮助我们有效的应对和组织现实。当你把注意力放在关注创造的过程时,目标就已经是张力,问题也只是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