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我们应当先做理性思考,把是非对错,利弊得失,搞清楚了再行动?还是先行动起来,边干边思考呢?
过去我们总以为,人类最值得骄傲的我们大脑里的理性,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所以,应用该用理性来统领我们的行动,一件事,想明白再干,权衡完利弊再做抉择。
但很多时候,我们自身所处的境况是很混沌的,已知条件是有限。据此,很难做出明智,甚至是让自己信服的决策。
比如说,你一个人在茫茫森林里迷了路,这时,你该怎么办?难度非要找到一张地图,或者找到一位向导,做出明确的判断后才开始行动吗?
即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人类所处的外部环境大多时候还是不确定的。
这表现在,第一,我们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意外,在任何时候做理性判断的时候,信息都是不完善的。
第二,就是好事和坏事很难分清楚明确界限,在任何时间点做出的利弊判断,很可能再向前行动一步就会发生质的的变化,好事变坏事,坏事变好事。
比如,我们在做股票投资时,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某公司的股票各个方面的表现都非常优秀,明明白白就是个绩优股,但等你买入了,它就是不涨,咋整呢?
基于此,那么有没有可能用行动来统领理性呢?先干了再说,然后用理性辅助我们一步一摇,一步一蹒跚地往前走。
这就是有效行动者理论的基础。
在有效行动者的世界里,他永远相信两件事。
第一,先干了再说,因为只要干了,就会遇到更多的意外,就有机会把握这些意外,以图深入发展。
第二,只要行动,就有机会洞察优势背后的代价,有机会把那些坏事变成好事。
总之,有效行动者认为,凡事不要因为担心犯错,而不敢行动;不要因为利弊分辨不清,而坐以待毙。
吴军老师是位学识渊博学者,当被问到,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越人类这个问题时,他的判断应该不会,他说,人工智能缺心眼儿,只会做它认为对的事情,不会犯错。
在人类进化史中,若基因的复制都是一个完美不出错的过程,也许就不会进化出今天的我们。
所以,在我们思考问题时,晓得理性思维的局限性,给有效行动理论让出该有的空间,或许才是真正“理性”的思考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