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父母》第四讲主题是,会爱才是爱,不会爱是伤害。主要讲了教养的四大误区,分别是代替孩子成长,妨碍孩子成长,控制孩子成长,忽略孩子成长。
第一,代替孩子成长。我们父母代替了孩子什么?从什么时候开始替代的?一直替代到什么时候?
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男孩,已经高三了,马上就要参加高考了。从一年级开始,妈妈就一直坚持接送他上学、放学,每天早上起床,妈妈已经提前把今天要穿的衣服放在了床头。每到吃饭时,妈妈已经提前把饭菜都盛好,放好。就这样。从小学一直到高中马上就要毕业了,他几乎从来不需要操心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衣服是否洗的干净,是否能够按时到校,他只需要操心学习就好。
有一天,他跟妈妈说,想自己坐公交车上学、放学。妈妈拒绝了。孩子很伤心,因为他发现他的同学有很大比例是自己上学、放学的,而他从来没有体会过坐公交车是什么感觉。

我们也可以想一想,这个孩子如果高考顺利,去到另外一个城市上学,他的生活能够自理吗?他能够自己洗衣服,自己搭配衣服,自己吃饭,自己上学放学吗?
现在也经常听到某学生学习很好,可是上了大学以后,需要爸爸妈妈陪读,经过一段时间并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最后被学校劝退这样的新闻。这样的新闻也不算是新闻了,因为我们见的听的已经太多了。
这就是父母替代孩子成长。替代就是剥夺,剥夺了成孩子成长的机会,所以孩子不会做,因为他没有机会去做。可是父母却不知道这样做的危害,因为父母的嘴巴上总是挂着,我爱你,所以我替你做。可是等到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看到孩子真的什么也不会做,却又开口埋怨,你看看你,这么大了,还什么都不会做。
所以,真正的爱孩子,就是给孩子机会,给孩子成长的机会,给孩子犯错的机会。也许在刚开始做的时候,孩子真的不会做,会不断地犯错,但是允许孩子犯错,孩子才会成长。
第二,妨碍孩子成长。有些家长意识不到自己是如何发爱孩子成长的。一般情况下,妨碍孩子成长有两种形式,一是行为上,二是思维上。
先说行为上妨碍孩子成长。比如孩子要自己洗衣服,妈妈却觉得孩子既浪费洗衣粉又浪费水。就说,你不行,你自己洗用洗衣粉也多,用水也多,还是我来吧。孩子要扫地,妈妈说,你还小,力气不够大,扫不干净,我来吧。于是孩子在父母一次一次的我来吧,我来吧的表达中就学会了懒惰,甚至可能坚信自己真的什么事都做不好,一点儿都不自信。
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也可能孩子明明喜欢文学。可是妈妈是医生,她就觉得医生好;爸爸是警察,他觉得警察好。所以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强迫孩子大学填写专业的时候要么报考医生要么报考警察。否则,孩子就不是好孩子。孩子也许迫不得已最后选择了医生或者是警察,但他学的一点动力也没有,一点都不开心,甚至是出现逃学厌学等这样的情况。
从思维上妨碍孩子成长,就是给孩子灌输一些无效的观念,思想,比如男人没一个好东西,人活着就是受罪,有钱就变坏等等。正是在这样日积月累的灌输下,孩子就真的相信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真的相信人活着就是受罪,真的相信有钱就会变坏。所以不敢找男人,不敢挣太多的钱。
所以父母爱不爱孩子呢?很爱,很爱!但效果却不好。甚至是有很多孩子觉得家里没有温暖,去陌生人那里去网络里找温暖。找情感。
所以真正的爱孩子,就是让孩子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她喜欢跳舞就让她去学习跳舞,或者相关的专业;他喜欢学习文学,就让他去学习文学;他喜欢研究历史,就让他研究历史。也许孩子真的成不了舞蹈家,成不了文学家,也成不了历史学家。可是当他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他就会有价值感。也许在这份价值感的推动下,孩子会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
第三,控制孩子成长。有些家长往往具有深深的不安全感,必须让孩子变得无能,事事都依靠自己,体现自己的价值感。所以这样的家长时时刻刻都在琢磨如何控制孩子。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操控孩子应该这样做,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不应该那样做。这样的家长太过自以为是,总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总觉得自己是对的,是高高在上的,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无能的,是什么事都做不成的,离开了自己是不能活的。
真正的爱孩子,是让孩子成为自己;真正的母爱,是为了分离。所以只有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属于母婴关系时,孩子的确是离不开父母,需要父母全然的照顾陪伴,才能够活下来。
可是孩子长大之后,不能总是活在父母的身影、羽翼保护之下。小鹰只有学会自己飞翔,才能够自己猎食,才能够真正的成长为一只能独立生存的鹰,也只有这样的鹰才能够真的生存下来。
第四,忽略孩子成长。父母可能并不知道孩子成长中需要的是什么。也正因为稀里糊涂的,所以给不了孩子或者是压根就忽略掉孩子。有的是忽略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的是忽略孩子有自我。
在有些家庭中,当孩子想要某一样东西的时候,父母可能就会说,你的学习成绩那么差,还有脸要礼物,还要吃肯德基,做梦吧你。

其实,这样的语言不仅仅是带着嘲讽,挖苦(这些都是伤害),更多的是忽视了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人就有成绩好的时候,也有成绩不好的时候。成绩好的孩子,是你的孩子;成绩不好,就不是你的孩子了吗?在你眼里,孩子是什么呢?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忽略孩子的自我,比如孩子在做题的时候可能换了一个新的思路。做的是对的,可是我们做父母的也许不会,可能并不知道这对不对,就只看到了跟老师的例题不一样,于是质疑孩子的自我,你这样做,对吗啊?看看能的你?
难道孩子小,就不能能了吗?难道我们想要养育一个不能的孩子,一个比我们差的孩子吗?
我想没有任何一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差,我想大概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优秀。既然我们认识到了教育的四大误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才是关键的关键,问题的问题。而且做到会爱才是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