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402176/6592de6955c51ece.jpg)
骂“聪明”:
洗儿诗
宋·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译文:
人人都希望儿女冰雪聪明,成为人中龙凤,我却被这满腹才华,羁绊一生。唯愿我的子孙后代,平平庸庸,方能平平安安地、成就达官显贵。
赏析:
苏东坡《洗儿诗》短短四句,语气戏谑,基调反讽,实乃事出有因。
这首诗,语言浅白易懂,虽然仅28个字,情感却跌宕起伏,表面上,是为孩儿写诗,而实际上,既讽刺了权贵,又是“似诉平生不得志”。
“人皆养子望聪明”——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只是,苏轼本人仕途受大挫,痛定思痛——“我被聪明误一生”,这,也是实情。
洗儿,旧时汉族风俗:婴儿出生三天或满月,亲朋集会庆贺,给婴儿洗身。
苏东坡的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给孩子洗身,实际上,是说自己一生的不得志。
人人都希望孩子聪明,苏东坡怎么可能希望孩子愚笨迟钝呢?这与第二句“我被聪明误一生”分不开。
苏轼因反对新法,又在诗文中讥讽“新进”,于是,被构陷入狱。一场“乌台诗案”,震惊朝野,幸有元老重臣营救,苏轼才免得一死,贬谪黄州。
因此,这首诗,看似是苏轼自嘲之作,实际上,却是:嘲讽了当代的荒谬——越是聪明越是危险,愚笨之人却能稳坐高位。
确实,该诗有反讽意味——作者频繁流寓,谪居无常,较后病死他乡。
当然,并非真的希望子孙:平庸愚鲁莽。而是映照:当时黑暗的朝廷,邪恶无为的衮衮诸公!
苏东坡在官场上,总是明察秋毫——不管新党执政,还是旧党执政,他总能挑出一些问题来。
看上去很聪明,实际上,既得罪了旧党,又得罪了新党,两面不是人,两面不讨好。
对于苏东坡而言,旧党对其已经仁至义尽,短短两年,连升几级,一直官礼部尚书。
可是,苏东坡,看不惯旧党革除新党的做法,最后又被外放了。
苏东坡知道自己的脾气,不会说左右逢源的话,不愿意站队,所以,不管新党或旧党上台,他总免不了被贬谪的命运——“我被聪明误一生“,真是苏东坡——坎坷命运的生动写照。
因此,他希望:但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平平安安,“无灾无难到公卿”。
不得不说的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四川眉山人。与父洵、弟辙,号称三苏。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曾任凤翔判官、殿中丞等官。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使杭州等地方官。
后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回京,入御史台狱,释放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召为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而后一再遭贬,先后贬到惠州、琼州、昌化。宋徽宗即位大赦,被召回京,病死在常州旅舍。
了解了苏轼的生平后,读这首诗,就不会感觉到:苏轼真正希望孩儿“愚且鲁”。而是——借对孩儿智商和性格的期望,抒发自己的满腔激愤;借希望孩儿“无灾无难到公卿”,讽刺当时“愚且鲁”的公卿们。
苏轼是诗词文俱佳的大文豪,他的作品,讲究炼词炼意。这首七绝也是如此。
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一个“误”字,道尽了自己一生的遭遇。
诗中几处转折,情味全在其中:世人望子聪明,我却望子愚蠢,一转折也;人聪明就该一生顺利,我却因聪明误了一生,二转折也;愚鲁的人该无所作为,但却能“无灾无难到公卿”,三转折也。而苏轼的牢骚,全在这些转折中。
(读书笔记)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02176/b20cfba81c6f0ba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