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训是妥妥的皇族,他的祖父李叔良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他自己也在14岁就补授入崇文馆。
原本他的生活顺风顺水,虽然官位不是很高,可皇亲国戚的身份,让他生活的还是相当富足安闲的。
直到武则天临朝执政以后,开始对李氏宗亲大肆杀戮。李思训见势不妙,赶紧辞官逃之夭夭了。
由于跑路及时,他并未受到性命上的威胁。
等到唐中宗即位后,李思训作为宗室“耆旧”重新回到朝廷,官位一升再升,直至右武卫大将军,后世也因此称他为“大李将军”。
66岁时,李思训因病过世。两年后陪葬于唐睿宗李旦的桥陵。
这就是李思训的大致生平,除了武则天时期避祸隐居外,他大部分时间过得还是顺风顺水的。
不过,可能正是有了那一段隐居的生活,李思训得以专心研究山水画。
李思训在山水画上师法隋朝展子虔,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正和丰富,把青绿山水推向了新的高度。
那么,究竟什么是“青绿山水”呢?
所谓“青绿山水”,就是以矿物质“石青”、“石绿”为主要颜色的山水画。
今天在我们看来,那些只是有颜色的山水画而已,没有什么特殊的。
可是我们要知道,古代的绘画颜料与今天不同,敦煌壁画也好,唐宋以前的绢本绘画也好,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褪色,也是因为使用了矿物颜料。
古代要找到这种颜色成分极高的矿物质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再用纯手工一点点研磨成特别细腻均匀的粉末更是费时费工,因此它们的造价很高。
我们今天看古画,那些青绿颜色如宝石般光彩照人,那是因为它们的颜料真的可以说是宝石研磨而成的。
所以在古代,拥有一幅好的青绿山水画,那也相当于是拥有了一件奢侈品了。
再说说青绿山水的发展史。
青绿山水画存世较早的是敦煌壁画,不过,当时的山水只是作为人物的陪衬而已,无论是造型和技法都相当简单。

到隋朝展子虔时,他的《游春图》中,山水等自然风景就成为了绘画的主体。
我们看画面上,群山巍峨,树木葱葱,只有几个人闲游其中。
不过这时的绘画技法还很简单,山是一张张小卡片,树是一个个小剪纸。
但是这幅画的意义在于,它标志着山水画从人物画中逐渐发展,并成为一个独立的绘画类型。
这幅画也被认为是早期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

不过,真正把“青绿山水”推向山水画高峰的,那还得说是李思训,以及他的儿子李昭道了。

李思训在山水画上的成就可以用这幅《江帆楼阁图》来说明。
这幅画被认为是李思训的绘画作品,或者至少是李思训画派的经典风格。
纵观整个画面,画作被分成上下两部分。
左下方山水楼阁,绿树层叠,行人游客,行止岸边。
而左上方则是一片浩淼空旷的江水,只有三只小船散布江中。
疏与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构图的选择上,这幅画很像展子虔《游春图》的左侧部分。
但它与《游春图》相比,在技巧上有了新的变化。
比如树的画法,就明显比《游春图》更为细密。
从树干,到树枝,再到树叶,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画,并通过相互掩映、遮挡、交叉等手段,突出了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
从整个画面上看,李思训的山水画在构思和技巧上,都较前人更为成熟与高妙,也更加富有立体感和装饰性。
最后说说后世的评论。
明代董其昌创立了山水画的“南北宗”论。
董其昌认为,南宗“水墨”风格的始祖是王维;而北宗“青绿”风格的始祖则是李思训。
值得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南北并非地域上的南北。
所以说,在山水画上,李思训是与王维比肩的画家。
随着山水画的发展,水墨山水逐渐成为中国画的一大主流,那就是以后的事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