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同赴一场久远的约会,因为身体有恙又拖了半个月,内心却更加迫切了。这次由故宫博物院、江西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山东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御窑·皇家——明代官窑瓷器展》是近30年来全国规模最大、展品最丰富、最为精美的明代官窑瓷器展,就想第一眼就看到它呢!6月3日,病体初愈,省博物馆一开馆便到三楼19展厅看自己心心念念的明代官窑瓷器展。

我对瓷器的喜爱,源于去陕西法门寺看到的秘色瓷器,看到它时,莫名的有种感动,每个瓷盘底部,像渗出一层水,冰清玉洁,又像美丽明亮的眼睛里盈着泪光,心疼的不忍触碰。唐代诗人徐夤用"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来形容它,你可以想象它的动人了吧!其次能脱口而出的,就是青花瓷了,它的盛名亦是如雷贯耳,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官窑的瓷器更是精品,据说明代官窑的瓷器有了瑕疵就地砸碎掩埋,是不允许流入民间的。从瓷器展入口处,明代青花的清雅之韵就扑面而来了……


明代官窑瓷器展分为明代早期、中期、晚期三部分,虽然我不懂瓷器,但依然能感受到每个时期瓷器的变化,艺术不可能独立存在,你一定能从这些瓷器上看出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子。
这两个青花折枝四季花卉纹折沿盘是洪武年间的,依然能感受到元代的风格,蒙族人性格粗旷,不拘小节,所以元青花多大器。这两个盘子延续了元青花大器的特点,两个盘子一个口径46.5厘米,高9.2厘米;一个口径47厘米,高9.3厘米,想想这样硕大的花盘盛着各色美食,真是好大的气魄!

早有耳闻说已知的最大的永乐青花大盘口径是68厘米,今日得见真容!这个永乐瓷盘名为青花湖石鸡冠花纹大窝盘,高8.7厘米,口径68.3厘米!凝视着它,如同凝视着历史,"靖难之役"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景象顿时浮现在眼前……

瓷器的纹饰是鉴定瓷器年代的一大因素。这款青花缠枝花纹盘,高8.5厘米,口径45.8厘米。和折枝花纹不同,缠枝花纹一般呈波浪形、回转形、蜗旋形进行扭转缠绕,并配以叶片、花朵或果实的枝茎样式,瓷器的纹饰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缠枝花纹寓意连绵不断、生生不息,亦多有长寿的寓意。

眼前的瓷盘为山东博物馆收藏的宣德"青花束莲大盘",和当下的反腐形势极为契合。这种款式在永宣时期最为常见,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盘中有莲花、莲蓬、茨菰、红蓼、香蒲等水生植物,用丝带扎在一起,名曰一束莲,这几种植物各有其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茨菰花虽不耀眼默默开放,古人寓意品行端正,红蓼寓意君子不忘其本,香蒲寓意君子生活俭朴,均暗含"清廉"之意。

这款青花折枝花卉纹盖罐通高66厘米,口径26厘米,腹径44.5厘米,从头到脚纹饰有十几层之多:口径处回纹、如意云头、莲瓣纹各一周;肩部有四珠垂云,云间纹各一周;腹部有湖石折枝花卉一周,花卉有牡丹、月季,石榴、山茶、一束莲、菊花、百合花等;底部纹饰有变形莲瓣、回纹、卷草纹各一周;罐盖是朱顶荷叶式,绘有折枝花卉九朵,口沿饰卷草纹。看着它,你仿佛看到那些功力深厚的匠人们,凝神静气,或浓施淡抹,或一气呵成,绘出妙笔生花的各式图案,周杰伦的《青花瓷》有歌词曰:"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此刻想想多了些韵味。青花瓷虽然色彩单一,却并不让人感觉单调,每一件瓷器上都像有一个艺术的灵魂在游走。

作为封建王朝的真命天子,明代青花的风格也受到这些皇帝的影响。永乐皇帝谋反夺了侄子的江山,虽然他在位二十二年,建故宫、编纂《永乐大典》、迁都北京、组织郑和下西洋,但他的"瓜蔓抄"也算得上惨绝人寰。所以永乐瓷器也多大器,纹饰内容强势霸气,据说永乐时期的龙纹多呈凶猛的态势,从上图中可见一斑。

明永乐年间特别爱烧白釉,而且它有一个特别感性的名字,叫"甜白釉"。这款明永乐甜白釉罐胎体薄如蛋壳,在灯光下晶莹剔透,甜润具有白糖的色泽,具有玉的温润质感,特别细腻的一种白,永乐甜白釉为历史上白釉的最高水平,为一代绝品。


瓷器展上有好多蟋蟀罐,真是件有意思的事。据说明宣德皇帝喜欢玩,"酷好促织之戏",还记得蒲松龄的《促织》么?文章一开头即写道:"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一只小小的蟋蟀竟然主宰着人的命运,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图中的蟋蟀罐为明宣德青花螭龙纹蟋蟀罐,外壁绘五爪螭龙含枝纹,一龙做回首状,与另一龙遥相呼应,盖面中间为一做上升状的螭龙,盖边绘有小朵灵芝纹,这样的宣德青花蟋蟀罐肯定也价值连城吧!


说起宣德瓷器,不得不提的还有"宣德红釉"。宣德红釉被誉为宝石红釉,釉水莹厚如脂,"如初凝之牛血",展出的宣德红釉果然如朋友所说,红色沉着,用白锁口,你注意到了么?

明代官窑瓷器展中展出的明代中期瓷器多是成化、弘治、正德年间的。青料是鉴别明代早期和中期瓷器的因素之一。永宣时期多用进口的原料苏麻离青,成化时期开始使用国产的平等青,颜色较苏麻离青淡了许多,点染描绘,淡雅沉静。俗话说"成化无大器",但大器小做,亦是各臻其妙。



成化年间成功烧制斗彩,比青花富丽,又较五彩柔和,斗彩鸡缸杯想必大家耳熟能详,它也是成化年间大器小做的代表。《神宗实录》中书:"御前有成杯一双,值钱十万",可想而知斗彩鸡缸杯的价值,在现今的瓷器店里,也多见仿制。"斗"是斗拢、凑和的意思,将青花与彩色拼凑起来,称"斗彩",也有人将"斗"理解为青花与彩瓷争雄斗艳,于成化皇帝我意为第一种解释,于他钟情的万贵妃,恐怕第二种选择居多吧!此为笑谈。成化皇帝的爱情异于常人,17岁登基后就娶了个大他十九岁的贴身宫女,并专宠于她,就如画卷所说,这幅《子母鸡图》启发了鸡缸杯的创烧灵感,凸显了成化皇帝一生对万贵妃的专情。成化年间烧制了大量的斗彩鸡缸杯,除了因对万贵妃的喜爱,成化元年是乙酉年,也就是鸡年,是否也有些许关系呢?
明代官窑瓷器展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扫描二维码你便可以听到重点展品的解说,又用现代影像技术将斗彩鸡缸杯的绘画用动画的形式循环播放。展出的斗彩鸡缸杯是一件半成品,只有青花上彩部分,杯身绘雄鸡,或引颈收腹,或傲然回视小鸡,一母鸡从容啄食草丛,另一母鸡双翅竖起,奋啄蜈蚣,小鸡或追赶,或啄食,或立于母鸡背上欢叫,栩栩如生,生动有趣!


据说弘治青花最大的特点是画面留白,我特意在展厅来回穿梭对比了一下各个时期的青花,如不是有人在旁边说着,还是傻傻的分不清;这也是我写此文的原因之一,唯恐听到的这些知识转眼忘到爪哇国去。
弘治瓷器中最有名的是黄釉瓷器,被称为"鸡油黄"又被称为"娇黄",被历代收藏家视为黄釉之最!

青花瓷到了正德皇帝,除了色彩由清淡渐渐变得青翠,装饰有阿拉伯文和波斯文铭文的青花瓷器大量集中出现,伊斯兰繁缛的缠枝图样和变化多样的几何形纹饰,更成为外销青花瓷不可或缺的装饰。图中青花为正德款青花龙穿花纹渣斗,通体描绘正德年间最为流行的青花穿花龙纹。

正德瓷器的突出成就是创制了"素三彩"新品种,其特征是不用红色,直接在素瓷胎上施釉。图中为正德年间的孔雀绿釉碗。孔雀绿釉是正德窑的又一成就,看图你一定觉得我写的或者我手机拍图出了问题,分明就是"蓝"嘛!怎么叫绿釉呢?还记得白居易的《忆江南》么?"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绿到极致看到的就是蓝吧……


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出现了官搭民烧制度,商业发展迅速,市场繁荣,瓷器商品特性明确,大型器物工艺较前粗糙,画风朴拙,色彩浓艳的五彩瓷器充斥市井,万历彩瓷数量最多,堪称空前绝后,万历瓷器的龙纹纹饰也极具特点:龙身细长,软弱无力,龙爪形如风车。明晚期的瓷器文化审美开始由小众向大众发展,由玄妙向通俗发展。



于瓷器,款识是非常重要的。明代开始流行在瓷器上题写帝王年号款识,俗称"年款"。一般为"某某年制"四字,有单圈、双圈、单框、双框、椭圆、莲瓣等边饰,文字排列看有直行和横书两种。"天"字款极为特殊,无栏无框,极为醒目,据说天字罐特别珍贵,民窑中也多仿品。
省博物馆的空调有些凉,但我站在瓷器展的出口处,回望这些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瓷器珍品,热血沸腾,内心涌动着莫名的儿女情长和家国情怀!"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青花极品"天青色"必须在烟雨天才能烧出来,缘分与感情就像"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对的人,一切刚刚好。爱的表达亦是增一分则多,成为负担;减一分则少,徒增猜忌。这些几百年前的美器,即使曾被砸为碎片,今日得见天日仍让世人惊艳。它们来自泥土,浸染着功力深厚的匠人的心血,飞蛾扑火般的在真火淬炼中完成重生的涅槃,修得如玉般的晶莹润泽、光彩明艳,那种百转千折的美,一相逢便永世难忘。这里的每一片瓷器都蕴含着一段历史,都是一段文明的见证。困惑与希望的交织,屈辱与荣耀的更替,黑暗与光明的博弈,构成了中国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如今中华民族迎来了新的辉煌,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始终坚持保护、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守住历史优秀文化的根脉,弘扬工匠精神,让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