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发文章是六月份,一晃有近一个月没更了。但不知为什么,给我的感觉却像是三五个月之前的事情。
后来想了想,可能是因为换了个新公司,继续帮别人还 技术 债。「Tech Debt」还是相当形象的。来了不到两个月,已经做了几次迁移了,包括 ETL
中间件 和 Redis
,还有可预见的 ElasticSearch
/ Kafka
迁移。同时使用新的农具和技术栈,加上 “创业” 公司的 “糙快猛” ,还是和之前的几家 NZ 传统企业有挺大差别。想想之前「写八阿哥五分钟,吹水两小时」,说不怀念是假的。
不过公司总体来看,code-centric
/ engineering culture
,带着些许 geek
风,尤其 CTO
强调了不要 over-engineering
,还是挺符合预期的。
入职头几个月,肯定还是要刷刷存在感的,当然不是因为试用期的原因 —— 2019.05.06 以后,只要是超过 20 人的公司就已经没有 3 个月试用期了。
主要是发现使用个人 Github
帐号加入公司 Organization
后,可以明显看出之前有多“闲”……
有一天早上被闹铃吵醒,本来想赖在床上「抽会儿大烟」提提神。
刷到邮件,瞬间被大家的拼搏精神所感动:
这是纯粹出于对技术的热爱啊。这才�是一群高尚的人,一群纯粹的人,一群有道德的人,一群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群有益于人民的人。
有着同样境界的,比如:
xero insights nz我一边为自己每天迟到早退没干够八小时的行为而感到羞愧不已,一边也被这种「 信仰」所感染着——迅速起了床,赶着去搬砖——这么看,我也很有当韭菜的潜质。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公司 IPO
指日可待~
趁着入职新鲜劲儿还没过,记忆还热乎着,总结下主要的 take away
,跟大家来分享下,聊以共勉:
- 提问
头一个月基本全是各种新人培训排满了,和 CXO
们见面 尬 聊天。然后觉得自己非常欠缺的,就是如何提问。
联合国出了一道题,请全世界的小朋友作答:“对于其他国家的粮食短缺问题,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结果,非洲小朋友看完题后,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小朋友看完题后,不知道什么叫“短缺”;美国小朋友看完题后,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小朋友看完题后,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
关于提问,大家并不陌生。找工作面试时会遇到「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参加培训会议或分享,也有提问环节。
好的问题,除了刷存在感,有个良好的印象分,有机会脱颖而出这些功利因素之外,对个人成长提升也有促进作用。尤其是现在快餐文化盛行和浅层快乐当道的时代,更需要独立的深层次的思考。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在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时代,在 Google
触手可及,哦不,AI
越来越智能的情况下,人的大脑也有近乎无限的外延。在探索和拓展人类认知的外延过程中,如何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比如何解决问题更有价值。
- 回答
最近招人太猛,需要带带新人。如何用简短而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观点和解释前因后果,从而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也算是个考验——然后你就会发现,特么英语才是最大的拦路虎。
每日例行的 Standup
,Engineer
大多会过于关注细节,而华人也可能因为思维方式的原因,会先从问题背景开始说起,而不是开门见山(敲黑板,雅思作文大忌)。说得罗嗦会让别人失去耐心,内容拖沓会让自己失去重点。
先观察学习,再尝试刻意训练,这些技能容易被忽视,还是需要持续锻炼、循环反馈,才能不断提升。
「公众号回复 money,免费领取码农赚钱的实战经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