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if he has lived sincerely , it must have been in a distant land to me."
“一个人若生活的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
——H•D•梭罗
罗振宇说他从来不读书,而是查书。如果能用上“查”的,应该大部分是实用类的书。
朋友圈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流行晒各种打卡,网络上也到处流传着各种课程和书单。如果想做一个学习和阅读计划,即使没有清晰的目标,随手几下就也可以弄出一堆内容。
无意识的读书是精神享受,有意识的读书是成长刚需。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人人都有知识焦虑。
艺术家安迪·沃霍尔说过,在未来,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
网络让这种未来现在就来,人人都手握秘笈,走在了成为超级IP和“知识”网红的路上。
什么是主食?为什么发胖?
昨天,群里有位群员丢了一句他有插图版的经典名著之一某瓶梅,受到群员们的一致追击。
饥饿的时候,能够迅速获得饱足感的,是吃主食。
当遭遇困惑或缺失某项能力的时候,读的当然是实用类图书。
实用类书籍就像主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说明规则,如秋叶大叔的《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另外一类就是说明规则的形成,用现象论述给你看的,如万维钢的《万万没想到》。
不得不承认,阅读加大了信息的不对称。
这类干货读的越多,达到目的的思路也就越多。但是读书很容易变成一种惯性,读着读着就感动了自己,而对作者本身的意图却并没有深入的思考与践行。
跟所有发胖的理由一样,贪多又不动。
相亲到底是为了见一个人,还是为了去吃一顿饭?如果重点在吃饭,那尽管往最贵的点,往多的点。
我想读书的目的通常都是为了找到一种方法,或者说从作者那里获得某种启发。
是在遵循好奇心追赶灵魂,还是在急功近利想要速成,这两者并没有明确的界线。
但是干货堆积的多了,有可能变成脂肪。
为什么急于主食阅读?
之前彪悍一只猫有一堂课,叫做《普通人快速崛起的十大狠招》。这个标题里面“普通人”“快速”“崛起”“十大”“狠”,每一个词都是一大痛点,直指心口,让人有种痛打落水狗的感觉。
网络上,频繁的贩卖着关于“焦虑”和“速成”的猛药。以致于我们对待读书和学习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特别的猴急,最好能够今天学了一招半式,明天就成为高手,后天就可以找个对手比划两下了。
古典的新书《跃迁》中有一种破局思维,里面说:勤奋也是有境界的,低水平的勤奋靠努力,中等水平的勤奋靠方法论,高水平勤奋靠选择目标。
有时候问自己,读完一本书或学完一个课程,能清晰的了解作者的意图,和运用的思路吗?这种思路对我目前的困局有帮助吗?答案只有自己清楚。
奇葩说里我最爱的选手姜思达说:“你可以一天整成一个范冰冰,但你不能一天读成一个林徽因。”大师教的可以速成的方法,没有一项不需要日复一日的精进和练习。
迷恋工具书和方法论,仅仅停留在想法的层面,等于不知不读,最终获利的,是贩卖知识的商人吧。
解锁正确读工具书的姿势
最近又翻了一下美国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不同书籍有不同的读法,不是每一个本书都值得被阅读,读书也并不是从开头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
书里说科学是描述事物的本质,哲学是去解说事物的本质;实用类书籍,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和结果。所以我们读哲学,应该去发现问题,找出答案。读实用类的书,如第一部分所讲到的分类,是去找方法和规则。,
所以在读之前,应该问自己的两个问题:1.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2.他建议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个目的?
与朋友聊天,常常会分享一些观点。有些想法让人信服,有些观点会予以保留。过段时间再见,还会给你新的思路,而有些,只希望再也不见。
一本能够真正随着个人思维的成长,给出不同建议的书籍,是极少的,可能存在于某些经典之中。这大概是“道”与“术”的差别。
以前在书本面前,我总是俯首称臣,照盘全收。后来才发现,做阅读的国王,召见学识渊博的臣子,以求真相。一味求多求全,一不小心撑成了思想上的胖子,来不及消化反变成了行动上的矮人。
最后套用开头梭罗的话:如果一个人阅读的诚恳,那么你一定能读懂自己的初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