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坝在河套平原地区是一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集镇,也是当之无愧的抗日名镇。
陕坝在清朝光绪年间已经初具规模,其最早的形成与园子渠有关。园子渠(旧名黄土拉亥河)早年是黄河南河向北流入北河(乌加河)的一条自然支流,当时河面开阔,水流丰沛。独具慧眼的晋商发现了它的通航条件,在陕坝这个地方又具备了停泊的水域,为了北方茶马古道的运输方便,在陕坝修建了水旱码头转运货物。这些货物在陕坝卸货后,有的在蛮会城做交易,有的去了商号玉隆永、大发公。在蛮会交易的商品从达拉盖山口或乌不浪口进入蒙古草原,形成了北方的货运通道。光绪年间,外国神父看到了这里的发展潜力修建了教堂、教会学校及买卖字号,陕坝逐步繁荣起来。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大举进攻绥远省,1939年2月,傅作义将军率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和绥远省党、政、军、团机关工作人员来到河套,将陕坝作为绥远省临时省会,领导河套军民抗日救国,抵御外辱,陕坝成为西北抗日的桥头堡。傅作义将军以高超的指挥才能和抗日决心,先后指挥了绥西战役、包头战役、百灵庙战役和著名的五原战役,特别是五原大捷,让傅作义将军再一次誉满天下,也让陕坝名扬天下。
五原战役的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国民党军队收复失地的一次重要战役,在全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引起巨大反响,全国各党派团体纷纷来电祝贺。著名作家老舍、音乐家冼星海等人及许多爱国华侨组团前来陕坝慰问。国内一些报纸称赞五原战役是“气吞河岳”“历史上的空前伟绩”“人类历史上光辉纪录”。
1942年9月,傅作义将设在宁夏黄渠桥的奋斗小学迁至陕坝,并创建了奋斗中学,这是河套最早的中学。期间陕坝地区还组建了话剧团、晋剧团、京剧团等七个文艺团体。在傅作义将军的大力倡导、直接领导和积极扶持下,陕坝的文艺活动空前繁荣,成为河套地区戏曲文化的摇篮。
此时《奋斗日报》应运而生,成为河套第一张报纸。《奋斗日报》创办于山西河曲,但由于战乱,基本无法运作。五原战役后,《奋斗日报》在陕坝正式发行,并在陕坝南门外元长义圪旦(今陕坝镇丰产村)建立印刷厂。
1942年5月,绥远省第一个交通管理机构——绥远省公路管理处在陕坝建立。从1943年开始,普修道路,组建各种运输队。1942年5月,原西北公路局、宁夏运输分处分别派员到陕坝,共同建立了汽车运输站,并开始了陕宁、陕兰(兰州)等地的商运,每周对开。这是绥远省第一个交通管理机构和国营汽车站。
园子渠口是闻名河套的“水旱码头”,1944年,绥远省公路处建立了绥远省航务管理段,强化了原有的水运业务。彼时,从青海、甘肃、宁夏来到河套的船只络绎不绝,运来的商品包括木材、水烟、皮毛、药材、瓷器、煤炭、布匹等;运出商品主要是粮、油等土特产品,陕坝的商业日渐繁荣。
1942年春,傅作义指示由副长官部派员修“陕坝飞机场”。这个机场位于陕坝西南10公里处(今陕磴公路河北店道班东北),占地一万多平方米。1942年张治中来河套视察,1945年美军将领魏德迈来陕坝,均在此机场降落起飞。
1942年,傅作义筹资在陕坝建成公共集会和文艺演出的场所“中山堂”(即今陕坝百货大楼处,1992年拆迁)。中山堂砖木结构,气势恢宏,建成后引起轰动。1944年傅作义又修建了专门接待贵宾的“塞上新舍”(今杭后旗委大院花池北,已拆除)。这两项建筑在当时成为陕坝的地标性建筑物。
1943年,著名的国际抗日机构“中美训练班”在陕坝建立,(该训练班全国仅八九家),为国家培养了200多名情报爆破等技术人才,这些人大多派往大青山抗日前线杀敌立功。
一次战役,造就了一代抗日名将,一个将军,激活了一个古镇,确立了陕坝成为抗日名镇的地位。
文:选自《漫游巴彦淖尔》,作者:刘秉忠
图:已标明出处,侵权请联系删除
(内蒙古旅游网汇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