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授了《孔乙己》一课,教了14年《孔乙己》,每次教都有不同的收获。
以往教的时候,分析人物形象只是让学生找出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的描写,然后我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次我把学生分成了三组,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第1次出场和第2组出场孔乙己的两次外貌描写,并且引导他们分析,这两次外貌描写有什么变化,由此能看出第2次出场时孔乙己的境遇怎么样?
然后各组分别完成对孔乙己两次出场时,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对比的分析,由此说出自己的探究结果。
学生们通过对比发现了孔乙己生活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孔乙己过得非常悲惨,对孔乙己产生了同情。
那么看客们的冷漠无情如何体现出来呢?
学生们发现了他们的笑声,并对此进行了分析。但我感觉他们的感触还不太深。分析还是停留在表面。
于是我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了第10段,掌柜和酒客的对话,侧面交代孔乙己因为偷丁举人的东西被打折腿的经历。
我把学生分为三组,一组读旁白,一组读掌柜,一组读酒客的话。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他们抓住了掌柜的“哦”,酒客的“谁知道,或许是死了”。这一句话看到了掌柜的事不关己,漠无关心,酒客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还有学生找到了掌柜不停的问,“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学生分析,掌柜和酒客把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当做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又看了第11段,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坐着用手走和离开时,掌柜和酒客的表现。这时我说:“如果我要我们要给这个场景一个色调,你们说应该用什么色调?”
学生们纷纷回答,黑色调、灰色调。因为他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冷漠无情,受到了孔乙己的悲惨。
接下来我讲述了《示众》和《药》,并指出了中国人有一种劣根性,就是麻木不仁,冷漠无情的看客意识。
又让同学们列举,现在我们周围有没有这样的看客意识,我也举出新闻中和现实中这样的看客行为,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这种看客意识虽不是大恶,但对人的伤害很深。学生纷纷表示,面对别人的痛苦与不幸,不能做冷漠无情、麻木不仁的看客,要抱以同情,要施以援手。
我想语文课不仅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要立德树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