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读书随感(一)----《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读后

2018读书随感(一)----《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读后

作者: 阿_方 | 来源:发表于2018-01-15 15:09 被阅读332次

    “从小他就在一个又一个陌生人的屋子之间漂泊;而自结婚以后,他就觉得自己只住在属于图尔斯家族的房子里,从位于阿佤克斯的哈奴曼大宅,濒临倒塌的矮山的木屋,到西班牙港那间粗笨的水泥房子。现在他终于拥有自己的房子了,就在这属于他的半块地皮上,重要的是这片土地属于他自己。他应当对这房子负起责任,这对他来说,尤其是在这最后的岁月里,是了不起的事情。”

    毕司沃斯先生终其一生46年的岁月,就是为了一栋房子而奋斗,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绿谷找工匠建造的房子被水淹,矮山自建的房子被火烧,西班牙港锡金街一眼相中的房子,耗掉了他一生的财富和心血。不过,在他临死的时候,内心应该是自豪欣喜吧,这是他独立人格的象征。“如果这个时候没有房子该是多么凄惨啊:他将会死在图尔斯家的人旁边,死在那个巨大的支离破碎的冷漠的家庭里;把莎玛和四个孩子留在他们中间,留在一间屋子里;更糟糕的是,虚度的一生都不曾努力让自己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活着和死去时都像一个人被生下来那一刻,毫无意义而且无所适从。”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奈保尔1961年的作品,以印度移民为对象描述中美美洲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岛上印度移民婆罗门家族、信仰、追求、生活习惯的半个世纪的生活史,主人公毕司沃斯先生,出生在外婆家,被巫师预言为不详之人,后来爸爸为了救他放牧的小牛,潜入水中,意外身亡。被迫卖房后,跟着母亲住到姨妈家,从此颠沛流离,一直住着别人的房子,尤其是入赘图尔斯家族后,一直在努力摆脱家族的控制,曾修建过的两座房子,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很快被毁坏。他只好无奈落魄地回到家族内,继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日子,经历两三次这样的反复,最终的最终,矛盾爆发,鬼使神差地开始看那些他做梦都买不起的房子,在锡金街一眼相中一栋心仪的两层楼,为此背负了此生都不可能还完的贷款。刚刚入住,他们全家就发现了房子下水道、柱子、墙壁等所有的问题,无疑,他们被书记员骗了。那又怎么样?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终于不用和莎玛全家挤在一栋房子里。

    这是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可能会是任何一个人一生的故事,从小出生贫寒,两个哥哥很早就做了童工,他靠着画广告牌进入图尔斯家族,结婚,生子,学过梵学,当过监工,又努力进入报社,做过社会福利工作,却依然买不起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看到最后他被骗的时候,内心充满深深的同情,凄惨又真实,社会就是这样,财富聚集在少数人手中,富人可以拥有越来越多的产业,雇佣穷人榨取剩余价值;穷人终其一生,依然是一场空。

    毕司沃斯先生的一生是悲哀的,是可怜的,但是也是奋进的,不断努力,争取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普通人的一生呢?

    西方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为了拥有自己的房子,东拼西凑借首付,再把房子抵押给银行让自己背负巨额贷款,即使这样,依然觉得很高兴,至少名下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即使人人都知道房子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但是仍把有没有房子,房子的位置、大小、数量等作为人生的第一大追求,该说是悲哀还是幸运呢?

    奈保尔是一个很细腻的作家,文中娓娓道来的细腻感,描述了印度家庭等级森严的制度、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宗教信仰,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都非常丰富,每个人物形象都非常鲜活。奈保尔将那种寄人篱下的酸楚、内心的挣扎描述特别细致入微,很容易产生共鸣。

    书中描述的印度移民在中美美洲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岛上的生活变迁史,当地说英语,信奉基督教,但是望族图尔斯家族却保持着浓厚的印度传统,图尔斯家族的“神”二儿子和比斯沃斯先生的儿子在到西方留学后,都深受西方的影响,企图割断与自身家庭的牵连,如果比斯沃斯先生是以作者的父亲为原型,那儿子出国留学后的反应是不是也是奈保尔本人移居英国后的状态呢?

    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不仅需要了解作家本人的家庭环境、成长过程等信息,更重要的是对外国传统文化、历史事件、宗教信仰等背景知识的储备,要不然,可能真的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所以阅读外国经典文学,对阅读过程或者阅读准备提出较高的要求。

    如果喜欢文字,欢迎移步个人公众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读书随感(一)----《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读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qfd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