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882815/4af7a38e278a0597.jpg)
微信读书平台上叶广芩的所有作品,长长短短十几部,差不多都被我读完了。从心底说,这位格格作家的文风,不仅喜欢,而且还有深深的共情。
《状元媒》应该是该平台上叶作家的最后一部作品,我不仅喜欢,不仅共情,还有感动,甚至引发了浮想联翩,以致夜不能寐。
特别是书中的最后一章,《凤还巢》,写她在六十六岁的年龄上,又回到离别四十多年的故乡北京,不是探亲,也不是暂住,而是回归故里,落叶归根。这样的经历,身世,及发生这些经历、身世的心路历程,令我感同身受,读到动情处,竟无语凝噎。
叶作家是上世纪四零后生人,我是五零后,虽然中间差着八、九年的样子,但彼此对当时状况的印象和认知,还是基本相同的。只是我赶在了那个时代的末尾,对细节之处,比较模糊,多为印象而已。
![](https://img.haomeiwen.com/i6882815/750b80ffa5fb1628.jpeg)
叶作家用看似轻松并特有的京味幽默,帮我慢慢打开了记忆之门,一幕一幕,出现在眼前,萦绕在脑海,挥之不去。
《状元媒》这部长篇,内容自辛亥革命时期开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跳跃般地抒写了北京百年的人物众生相,北京百姓的价值观念,北京社会的风土人情。这对于叶广芩这样一位生长于斯的老北京,又是满族格格来说,此类话题总是信手拈来,轻松自然,一气呵成。
小说以其父母的结合为契机,以家族成员和亲戚朋友的故事为背景,以“我”的视觉为轴线,每个章节都冠以京剧的戏名,如《状元媒》、《大登殿》、《三岔口》、《玉堂春》、《凤还巢》《小放牛》等。厚重深邃的家族文化背景,可见一斑。
![](https://img.haomeiwen.com/i6882815/17f3fc497deeb590.jpeg)
在本书的后记中,叶广芩写道: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是绕不过去的岁月,是京味题材的别样记忆,……人们可以不看,但我不能不写。因为它们和北海的白塔,和隆福寺的小吃,和通达的地铁,和街上往来的车流一样,是北京的一部分。它们使历史与今天糅合,将昨天与今天衔接,填充起北京构架的细部,使这座城市的内涵活跃而生动,使我的故乡充盈得满满当当。
是的,无论时代怎样行进,变化,曾经的一切就在那里,有风尘,有云烟,更有抹不去的真相。
所以不管有没有人关注,关心,都要作为史料记下来,告诉未来一个真实的历史。
满满的京味,沉重的历史感,在叶广芩的笔下,完美的揉和在了一起,没有缝隙,更没有疏离。
有人评论说,叶广芩是一位名气与实力严重不符的作家,我深以为然。
令人欣喜的是,在民间,喜欢她作品的读者越来越多,她的作品在读书平台上的推荐值,多在85%一95%甚至更高,总是以神作、潜力作品的等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
我个人的沉浸式阅读,并热爱、共情、感动,便是一例。
![](https://img.haomeiwen.com/i6882815/cbc3f84de68ee21d.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