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作者: enjoy海浪 | 来源:发表于2017-06-11 16:05 被阅读66次

      题记——

    《沉默的大多数》是中国作家王小波最初发表于1996年第4期《东方》杂志的杂文。作者在该作品中倾注了其对中国民众命运的关注,以反讽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从一个轻松的角度来解析身边复杂的事态。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沉默的大多数》是我接触过的王小波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在上大一期间读过的《黄金时代》),所以对他也是有了一定的了解,幽默的笔调,独特的见解,带有一丝不羁的文风,足以争取到了一大批像我这样的读者。我觉得波波和莫言在写人类和性爱这方面的题材是最为自然的两位作家,读起来既有内涵又不觉得脸红。

    ⊙我们都知道杂文的精髓在于批判,而“胆子”似乎是很关键的一环。本书的开篇《沉默的大多数》,给我们讲述了他的动机,但看起来更像一杯壮胆的烈酒。他说自己因为“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这在我看来是一个对我们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隐喻。杂文集名为《沉默的大多数》。大体意思是说:自从我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当我看见沉默这个字眼总感觉太过沉重。在心底联想到张国荣的《沉默是金》,“是非有公理慎言莫冒犯别人,遇上冷风雨休太认真。”歌者心声呀!因为我平时也是很少说话的,或者说不怎么爱在公共场合说话。身边的朋友都对我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安静不多话。套用书中的一句话就是:“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现在的职场里,总有一些人积极鼓吹自己的如何如何能干,如何如何为老板创造利益,生怕自己的才华被埋没,最可笑的是还到处中伤他人,爱说两面话左右逢源。福克先生说过,话语即权力,可见他们很乐忠于使用这种权利。但我喜欢听他们都说完,自己在内心思考,而这种思考有没有被大家知道都是次要的,王小波说这是大部分人的通病。当然,如果还是身处校园的学子们,不必要为自己的口无遮拦负什么责任。或许某一天,等他们进入了社会,知道了什么是祸从口出,也终将变得沉默。

    ⊙王小波说,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或许是因为沉默能让人更冷静的思考,但是交流不也是一种提升思维高度的方式吗?这一点我不是很明白。不过或许我能从沉默中找到答案。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这是一个复杂的时代,充斥着太多诱惑。不同的思想观念左右着人们的行动。有人愿意舍己救人,有人愿意披露真相,也有人愿意散布谣言。因此我总是警惕地看待身边的一切,谁能知道表象背后隐藏着什么,连鲁迅这样的人出门都带着短刀,“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人间”,更何况涉世未深的我们,还是小心谨慎为是。沉默往往代表着行动,不是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吗,不是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吗。沉默往往伴随着力量的积聚。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不同信仰的人们沉默着,包容着,同时也关注着。沉默是一种内在性的处世方式。沉默或许是一种积蓄的过程,谁也不知道爆炸后的沉默会是什么。

    ⊙王小波在文中说他自己多年以来保持沉默,你可能会不信;这说明你是一个过来人。人们是不会相信你王小波从未在会议上“表过态”,也没写过批判稿。这种怀疑是对的:因为你既不能证明自己是哑巴,也不能证明自己不会写字,所以这两件事王小波都是干过的。按照王小波的标准,那不叫说话,而是上着一种话语的捐税。连一些伟大的人物都“讲过一些违心话”,你王小波会不说吗?这说明征税面非常的宽呀。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我虽然对沉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始终坚持在正确与错误分明的立场下去发言。说与不说,沉默或者不沉默,要看场合,要分清对象,还要看看大伙儿的“五颜六色”。我一直是个挺沉默的人,相对于说我更倾向于听。倾听有个好处就是唤起人对思考的兴趣,遇事多想一想,哪怕忠言逆耳也总好过虚伪的奉承。对吧?

    ⊙沉默的大多数,如今我也挤进了这个圈子。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qih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