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或缺的心理营养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可是,我们也许不知道,就像需要身体营养一样,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还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
如果幼年时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在其后的一生中他都会不断寻觅,并因此引发各种状况,直到找到曾经缺失的心理营养。
0~3个月,无条件的接纳
刚刚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离不开父母的照顾。TA最最需要的便是父母无条件的接纳。父母这个岗位,一旦上岗,无法下岗。虽然不知道孩子以后乖不乖,成绩好不好,会不会孝顺,甚至不知道孩子能不能健康地成长下去,仍然毫无保留尽其所能去爱孩子。
你可能会问,孩子这么小,能知道什么?
海马体未发育成熟的婴儿是无法记住事件的,但TA能把体验到的情绪(例如饥饿)储存到已成型的杏仁核里。当TA长大成人,这些有关情绪的记忆是模糊的,没有办法用语言来描述的,TA无法了解到这些记忆的具体内容,但这份情绪仍有可能以特定的形式爆发出来。
例如:有个女孩在出生时被奶奶嫌弃地瞪了一眼。她长大后成为一位白领,在公司里对他人目光特别敏感,领导的一个眼神可能让她整个人崩溃。那是因为她被勾起了不被接纳和无价值感的恐惧。中国女性大多有这样的集体潜意识。
0~3个月,在你的生命中,我是No.1
孩子不仅仅需要无条件的接纳,TA还需要感觉自己被他人当作No.1——我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吗?当我有需要时,你会放下一切来照顾我吗?
如果孩子能够从一个人身上同时得到“无条件接纳”和“生命中最重要”,这个人就会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也即孩子心理人格形成及社会化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人。
儿童心理学家在接个案时最头痛的问题都是“谁是这个孩子的重要他人?”
最初、最本能的选择当然是父母。然而如果父母没法好好照顾孩子,那孩子可能就会选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长辈、老师,甚至一生中都在寻觅。
例如,有的父母没空照顾孩子,就拜托长辈轮流照看。这样经常更换照顾者的孩子,TA心里“重要他人”的位置是空着的,因为TA知道大人们都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没空管自己。
这样的孩子很容易早恋,甚至在小学,连性发育都还没开始,就开始找男女朋友了,那是因为他们极度需要找一个人来填补“重要他人”的缺失。
4个月~3岁,安全感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他们需要自己的空间,又离不开父母的照顾。此时孩子需要的安全感,具体而言是关于“分离”的安全感。“我有能力去面对外面的世界吗?如果我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还能回来向你们寻求帮助吗?”
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 做过一个著名的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测验。他发现,如果让这个阶段的孩子在地上自由地爬行,孩子会以母亲为中心进行探索活动;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就会迅速爬回母亲身边;在得到母亲的安慰和支持之后,又会再次安心地离开去玩耍和探索……如此反复,越爬越远。
也就是说,当孩子确信身后有一个或一些值得信任的人能够在TA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时,才有了探索陌生世界的资本。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孩子动作发展的敏感期,孩子喜欢触碰、抓握、摆弄物品,这是孩子在确认外部世界的哪些部分是安全的。如果父母很焦虑,担心这个那个,什么东西都不准玩不准碰,这份焦虑就会传染给孩子,让TA也会觉得世界很危险,于是不愿继续探索。
所以,给予安全感并不是过渡保护。一个稳定平和的妈妈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边,观察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满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来源。
3岁~6岁,肯定、赞美、认同
在这个阶段,孩子会不断自问一个问题,“我是谁?我是个好人还是坏人?”TA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一些反馈。
例如孩子给父母倒杯水,父母说“你真是个孝顺的孩子”,孩子就在自我认同里获得了“孝顺”这个标签。父母每肯定赞美一次,孩子的自我认同中就多一个“好”的标签。
这样巩固自我认同的过程是需要力量的,所以特别需要父亲的参与。一般而言,孩子从母亲身上获得温暖,从父亲的身上获得力量。爸爸肯定赞美认同的效果,是妈妈的50倍。
同时,父亲在孩子的性别认同上也起着重要作用。父亲为儿子提供男性榜样,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习得男性化的性格特质;父亲也作为女儿生命中的第一个异性,去认同女儿柔性的部分。这个年龄阶段,爸爸的缺位造成的后果是非常难弥补的。
有个男孩从小学到初中一直由母亲接送上下学,回家之后能看到父亲的机会也寥寥无几。这个男孩到了青春期之后,觉得其他男生太粗鲁,更愿意和女生交朋友,而且他做事被动,不愿参加挑战及竞争性的活动。这是因为他从小到大很少机会向父亲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男性,模仿、认同的都是母亲的特征。
6岁~12岁,学习、认知、模范。
这个时期,要有一个人能做孩子的模范,让孩子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孩子会自问:“遇到这种情况,爸爸/妈妈会怎么处理?”
在孩子今后的人生中,能够起到模范作用的人还有很多,但是前四项营养,除了父母,一般很难再会有其他人提供了。许多人多年苦苦追寻,偶有所获,但长期都是饥肠辘辘的状态。
把每种心理营养归入一定年龄段,是为了帮助父母了解在特定阶段孩子最渴求的营养。实际上,这五大心理营养,在每个成长阶段孩子都希望从爸爸妈妈那里充分获得。心理营养,能早开始最好。如果没有从一开始就给孩子,也不存在晚或不晚的问题,只要你意识到、发现了,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
让家成为能让每个人补充心理营养的港湾,永远不迟。
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所有的人都已经长成了我们能长成的最好的样子。因为我们只拥有这么多资源。
而人的本性都是向善向上的,所以我们一直喊着“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如何成为?就是要拓展资源。其实我们的身体已经开始寻找这些资源了。
金钱不够,我们就找钱,人不够,我们就找人。
但若心不够大,思维不够宽,就容易走错路。
当然,心理学并不会让我们少走多少弯路,因为人生没有弯路,所有的路都是必经之路。
但习得心理学会让我们少做很多无用功。让我们即使在磨难中,也能体会到磨难的意义,抽取出更多的资源来成长。
- 感谢您的阅读 -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