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破天荒翰林
这封信的背景是曾国藩在他29岁时考中翰林,抵京报平安。科举的过程大家都不陌生。先参加县市级考试,考中之后称为生员,更流行的叫法叫做秀才(曾国藩的老爸就是秀才),秀才是士绅阶层(士农工商之首)的入门级选手,过了这一关才能被称为读书人,这里的读书人跟今天的大学生可不是一个概念,晚清时期全国约有74万秀才(占全国4.3亿人口的0.17%),他们或者向上继续考取更高的功名,或者成为地方士绅领袖,帮助官府衙门管理地方事务,做个小区业主委员会会长。考中秀才之后便可以参加省里组织的乡试,若再次考中便称为举人,这是一个足以光耀门楣的称号,未来将成为朝廷命官。举人还可以得到省里资助赴京参加会试与殿试,最终由皇帝亲自评定,并授予进士头衔,入翰林院公费游学,一经启用便是高级官员。曾国藩考中的便是进士,大清每年约有100人考中进士,平均年龄约34岁,可见曾国藩学问之高。
说回到信,事无巨细地交代完自己的近况,书言“家中诸事都不牵挂,维诸弟读书不知有进境否?”翻看整本书的目录,我们会发现很多书信都是写给弟弟的,甚至比给儿子写的信都多,可见曾国藩作为家中长子,十分重视兄弟友爱,奉行儒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精髓。
信中最点睛的一句便是“信来,以烦琐为贵”,嘱咐家人回信的时候要把大家的情况都细细叙说,实际上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在信中详细交代了如何到的京城、路上花了多少钱、京城遇到什么人,甚至连一块墨不好用都交代了,曾公诚然细腻之人。我自己的祖辈和父母如今都在老家生活,为了加强亲情联系,每周六我都会给他们逐一打电话报平安,但有时会忘记,有时会觉得话题不多,特别是祖父年事已高,自己总感觉尽孝不够,逢年过节买点礼品也很难令自己心安。其实何必缘木求鱼,那些自己的生活琐事,在长辈看来,应该比任何珍馐都津津有味吧,如果像跟领导汇报工作一样认真对待,一定会是很棒的尽孝。
003.为学譬如熬肉
在此信中,曾国藩向诸弟传授了读书治学之法,大致有三:
一言“刚日读经、柔日读史”。首先,这表明读书已成习惯,即无日不读书,无论刚日还是柔日。其次,古人讲究读书要和季节时日结合,便于理解和修身养性。刚日属阳,人的逻辑思维活跃,所以读经利于思考其中要义;柔日属阴,形象思维相对较强,所以读史可辨忠奸善恶。当下,可以将刚日和柔日理解为人的心境,也就是说在精神饱满时(刚日)就读一些经典著作,修养自己的浩然正气;在情绪不振时,就读读史书静思明志。
再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唐浩明先生给出的解释是先在短期内集中精力阅读,掌握所读之书的概貌,然后再对其中字句细细咀嚼,以求探得奥义。这种方法很适合学习经典,或者备考啃书,先速读一遍了解概况与主线,然后再挑重点章节细细研究,有点类似素描,先勾勒形状再丰富细节。
三言“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这是说治学休业要专一,曾公常言"读书无二",一本书没看完时不看其他书,道理很简单,若将多只蜜蜂放入气球,气球只会四处乱窜,若只放入一只蜜蜂,那么气球才会向前推进。但如果是要培养兴趣爱好,我道是建议多多尝试,探索生活多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