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弄冰 作者:杨万里 (宋)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该要说一声感谢病毒吗? 不然,哪有机会陪着孩子一起上课?哪有机会知道孩子学了些什么内容?又哪有机会认识老师们千差万别的授课方式?
这天,有一节语文课,孩子们学了杨万里的《稚子弄冰》,老师带着孩子们读诗、识字、诵读、赏诗,下课后的作业是背古诗。隐隐地,我总感觉,是不是可以再加点什么作业。
诗里面的文字,一滴一滴地勾起了我幼时的回忆,尤其是这两句:彩丝穿取当银铮,忽作玻璃碎地声。于是,我开始滔滔不绝地跟孩子讲起了自已小时候是如何弄冰的......
那时的冬天比现在冷,大雪随随便便下一个晚上,第二天就能过小孩的膝盖。早晨睁开眼,看到屋外白花花的一片,我和弟弟不是立马跑出去玩雪,而是转身往后院跑,因为在那里,有一个神奇的宝贝在等着我们。跑到水缸旁,揭开盖子,只见水缸最上面有一层亮晶晶的东西,伸出小手摸摸,硬硬的,啊,是冰。欣喜若狂之下,小心翼翼地去试探着,跟弟弟比赛,看谁抓起的冰块更大,然后把比自已小脸还大的那薄薄的冰块举高,笑着、乐着,有时弟弟会嫌弃自已拿起的那块冰太小,而来抢我手里的,那又是另一场“纠纷”了。赏玩够了,便贪婪地把冰块往嘴里塞着,先是轻轻地舔上一口,冰冰凉凉甜甜的,再仔细着咬下一小口,冰块在牙齿间“喀嚓喀嚓”的响着,冰水和着口水,大口大口地往下咽。“大快朵颐”之下,小手冻木了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一年只见一回的宝贝“零食”,必得一口气吃完一整块,方才尽兴。虽然现在想起来,那冰里明明只有水的味道,但为何那份“甜丝丝”的感觉,却一直记忆犹新呢?
吃罢冰,还要玩冰,找来一根不太记得是什么形状和颜色的绳子,想尽法子从冰里穿过去,怎么让绳子从冰里穿过去,又不弄破冰呢?这是一个很大的技术活,但任何事情都难不倒一颗爱美之心。清晰地记得,我那时是拿舌头对准一个地方,就那么一直顶住,舌头冻木了就缩回来暖一暖,然后再伸出去,直至把那块地方化出一个洞来,然后把绳子穿过去,再美滋滋地套在脖子上,最后跑到村子里炫耀给别的小伙伴们看,待到回家时,往往冰块不见了, 脖子上只剩一根带子,像只小狗,自已把自已牵回了家一般。
有时,房檐下还会垂下冰柱子,模糊的印迹中,那是草做的房檐,所以垂下来的冰柱子,也是一细根一细根的,那密密的一排,煞是好看。但我们够不着,大人也不肯摘给我们玩,说那些冰柱子脏。我们便只能眼巴巴地盼望着它自已掉下来,可往往我们在地上捡到的冰柱子已经摔碎了,也就失去了玩的兴致了......
跟孩子碎碎地叨叨着,自我陶醉着, 原来那童年的回忆,不管冰封多少年,只需稍稍唤醒一下下, 便如潮水般直往外涌。回过神来,看着身旁一脸羡慕的孩子,我深深的心疼,生在南国的娃啊,你连冰块长什么样都没见过呢。这首古诗上完,对于你或你们很多生于南国的孩子们来说,肯定完全没有感觉,也自然找不到杨万里的诗意了。于是,我灵机一动,决定带着娃玩一下稚子弄冰。
说干就干,腾空冰箱冰冻层的菜(管它会不会坏掉)。拿来几个菜盘子,各自放上薄薄的一层水,塞入冰箱冷冻,几个小时后,亮晶晶的冰块就做成了。好吧,首先,我们来一个“彩丝穿取当银铮”,只是,我不能模仿给孩子看用舌头顶穿冰块吧,哈哈,还好聪明如我,想起用家里的那双银筷子。把筷子立在开水里,泡热了就拿出来对准冰块的某个部位,一会,又替换另一只热筷子, 很快,冰就穿了几个标准的小圆洞,娃急忙寻来几个彩带穿过去,然后套在脖子上。“ 妈妈,我知道什么叫‘彩丝穿取当银铮’了。”她高兴得手舞足蹈。
光玩这么一个形状的,不够劲,我又找出做蛋糕用的色素和一些模型,做出了粉色心形、蓝色的娃娃形、黄色的花形、绿色的五角星形...... 太过瘾了,孩子的想象力也彻底被打开了,她自已又做出了砚台形,还在里面灌上了“墨水”,最后她说,想做一个圆形套在手上,经过一番努力,圆形做好了, 正准备往手上套时,冰块破了,好失望啊,娃叫道:“妈妈,我知道了,这就叫忽作玻璃碎地声啊!同时我的心也碎了,好难过!” 嗯,我想,这才是学完这首古诗,最有意思的作业罢。好一场“老稚子”与“嫩稚子”的弄冰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