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学习进入了瓶颈期,就是总也学不会沟通,老是接不住孩子抛出的问题,以至于慢慢的有了畏惧之心。
学习之前,总怪孩子想法太多,整天有的没的的,咋就那么多“为什么”?撸起袖子加油干不就完了,有啥可想,有啥可问的?
学习之初,开始觉醒:孩子肯动脑子思考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有困惑还能向父母请教,更是难能可贵,只是我的思想固化,不懂教育而已。
学习改变后,从点点滴滴的渐悟中明白了:所谓的高质量陪伴是和孩子在一起时,用心“陪”伴而非用脑“培”养;和孩子不在一起时,用声音传递温暖,用语言启迪智慧。可我愣是手握“尚方宝剑”,就是磨砺不出“锋”。
虽然和孩子的谈谈不再止于用脑谈判的此岸,却怎么也抵达不了用心互动的彼岸。但凡孩子抛出一个问题,到我这都会卡壳,我依然会闯入性思维直奔主题,先入为主的想要给他一个答案。奈何力不从心,百思不得其解,很是困扰。
经由王永春老师的点化,不再责怪自己的无能,也不再忧心孩子的思想波动,知道了劲往何处使,但依然会不自觉的被这个问题卷入,总想着学习!学习!再学习!恨不能装上智者的脑系统火箭式成长。
而就在昨晚,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会让我有了醍醐灌顶的顿悟。真的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同样的困惑自己走不出迷局,发生在别人身上时,自己却会有清醒的认知。尤其是听到石秋萍老师的那句“听见即疗愈”时,豁然开朗。石老师说“为什么好多孩子在外不哭,见到妈就哭了?就是想要得到最亲近人的认同与懂”。而我也和大多数父母一样见不得孩子难过,总想拼尽全力去帮他,想让他尽快好起来。事实上,孩子最想要的是当下心理需求的满足——感受到你理解他的那个感受。而我每次却都是很认真、很紧张、很费力的想要给他一个答案。
随着视频会议的进展,伙伴们热情的分享了自己的切身经历与体验,这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因为有了自己的“身受”,所以才有了对孩子的“感同”。而王老师分享的那句“在家里找不到支持,就会到外边去找,不是自己有多么优秀,而是必须。蜕变后反倒能帮大人了,觉得自己长大了,再次想起那些经历的苦难便也不算啥,反倒变成了一种资源”,这让我彻底释然了。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悟懂王老师告诉我的那句话“你现在要让自己适应做大孩子妈妈的角色,彰显君临天下的风范”。谢谢王姐!何其有幸遇见您!
是啊!孩子已经长大,能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看世界固然好,但自己无力托举也是当下不可更改的现实,换个角度想这不也是磨砺孩子的一种资源吗?
这么想来,与其说自己不会沟通,倒不如说是还没开始沟,又何谈通呢?追根溯源,原来是自己被卡在了关键的临门一脚——学会倾听。如何倾听?才是我目前最该学习的功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