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一家银行面试,和他们的Director和Senior Manager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就聊了一个小时。面试完之后,我非常确认他们HR一定会打电话给我。果不其然,4个小时之后,HR就来电话了,问了我现在的工资和希望拿到的工资。
说这个事情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只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需要经常把自己投入到找工作的大潮中,去感受一下自己是不是已经和潮流脱节了,顺带着积累一点面试经验呢?
我遇到过不少“终身员工”。这几天有个十几年前的老同事和她老公从国内到多伦多来旅游,今天中午一起吃午饭叙叙旧。和这个老同事共事的是一家日本公司,也是我2000年大学毕业的第一家公司,当初在那家公司做了2年不到1个月。这个同事在那家公司做了快20年,2011年移民去了澳大利亚。说起以前的其他同事,有一些工作快27年了,现在还在那里。虽然郁郁不得志,可也不愿意离开,要么在那家公司退休,要么等被公司辞退,拿一笔补偿费。还有一次,给一个亲戚的孩子找Home Stay,找到一家白人家庭,女主人掏出名片介绍自己,她说她在加拿大航空公司做打字员已经快40年了。真是不敢相信,40年做打字员,也要真能耐得住“寂寞”啊!
在一家公司呆得太久,会不会产生“赖”性(赖在公司,不愿意换新环境)?有句古话说,做生不如做熟。在一家公司做习惯了,可能就不愿意尝试新的机会,除非这个机会太吸引人了。我原来在一家印度人公司做会计,拿着比加拿大最低工资高那么一点点的薪水,还产生了一直呆下去的想法。
有时候我们是被环境推着去换工作的。找到一家福利好、工资高、活不累、领导疼的公司,很难。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不顺心的事情和不喜欢的人,这些事和人逼迫我们去换工作。可当我们进入新公司之后,发现适应新环境也没那么难。
回到文章开始提到的那个问题,除了被环境推着去找工作之外,我们更应该主动去感受一下找工作的过程(不一定真为了换工作)。有个朋友说过,他会每隔2~3年都会去就业市场逛逛,看看类似职务的要求是什么,比较一下自己有哪些欠缺的。他甚至投出简历的目的就是为了去锻炼一下“荒废已久”的面试技巧。
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都说“机会是给准备好的头脑的”,怎么把自己的头脑准备好,很好的方法就是看看人家需要怎么样的头脑。呆在一家公司刻苦钻研本职工作很重要,可抬头看看市场需要什么样人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现在行业更替那么快,谁知道哪天我们身处的行业不行了,需要另谋出路。到那个时候,再去就业市场一看,发现自己哪儿哪儿都不会,在补就来不及了。
年轻的时候,可以通过学习来补充知识。大学本科毕业前,有个同学去就业市场投简历,转了一圈一封简历都没投出去,因为发现自己哪个都干不了,一狠心考研了。之前还认识一个人,他在加拿大读了二个研究生学位,当初正在修第三个。我问他,你为什么读那么多研究生课程啊?他的回答是,他读完第一个,发现还欠缺一些另外一个领域的知识,当读完第二个专业后,又觉得还有一个专业领域需要了解。当时他觉得读完三个专业之后,感觉自己的知识就比较完整了。
《罗辑思维》一期讲到前苏联图-154客机为什么最后落后波音、空客时,讲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只有在和竞争对手长期积累竞争中,企业才能不断发现差距,找到改善、改进的方法。换句话说,竞争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企业发行市场的“动态需求”,企业要做到的不是抽象模糊的“更好”,而是非常具体的“比竞争对手好”。
同样道理,要获得一份工作就是在和所有的面试者竞争,要胜出不是满足用人的要求,而是比其他竞争者都优秀就行了。求职就是把自己放入竞争环境中,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比比,在和其他面试者比比。不这么做,怎么知道自己应该学点什么,又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竞争力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