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读王阳明先生的《告谕浰头巢贼》一文。这是一篇劝降书,相比前面读过的文章,这篇有点长。
这是明正德十二年,王阳明彻底平了漳州的贼寇之后,又去平乐昌、龙川啸聚的巢贼。因为平漳寇时,他发现被斩被俘的七千六百多贼寇中,真正领头作恶的不过四五十人 ,跟随作恶的不过四千多人,里面还有好多人其实是被胁迫作恶,所以,阳明先生出于一个仁人慈心,觉得不能一刀切的全部剿灭,所以他先给各处盗贼写了这样一封劝降书,把能感化过来的都感化过来,实在不知悔悟一心做恶的,才作为剿灭对象去征剿。
这封劝降书,阳明先生先指出根据漳州贼寇情况,如今贼寇里面肯定也有不是出自本心为盗为贼的,所以他要先告谕 后剿灭,否则就是不教而杀,同时也告诉贼寇,对自谓兵强巢险不投降的,他也绝不手软,一定会剿灭干净。
接下来,他从多角度进行劝降。
一、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让盗贼站在被害的人民的角度想想,如果有人对你家烧杀掳掠,你会不会恨、怨,且要宁死报仇?而你现在正是干的这样的事,既然你不喜欢别人这样对你,你就不能做这样的事。
二、站在盗贼的角度,为盗贼指出路
阳明先生猜想他们为寇为盗的种种不得已,但无论哪种情况,去从贼就是活人寻死路,而改恶从善就是死人找活路。既然寻死路那么有勇气,为什么寻活路反倒不敢?并且,阳明先生指出,自己并不是非得要杀他们,而是他们的做法导致天要灭绝他们,这就像一对父母的十个孩子,有两个非得害其他八个,那做父母的为了另八个孩子,就必须要出去这两个作恶的。不是愿杀他们,实在是不得已。而这两个原因改恶从善,那父母也一定愿意原谅他们。所以,阳明先生表明,他那连鸡犬都不忍杀的心是不愿杀戮人的,否则灾祸会殃及他的子孙后代。
阳明先生还了解到,有些盗贼虽然为盗为贼,其实过得也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不止如此,出入还得潜行遁迹、畏官避仇,以防被诛被剿,那就不如把做盗贼的这份辛苦与精力用到耕农商贾上,那样还能放心纵意过得安乐些。
三、换位思考
阳明先生指出盗贼残害良民,让良民寒无衣、饥无食、居无庐、耕无牛、父母死亡、妻离子散,就算官府允许人民给盗贼田产财物,人民也拿不出来,他让盗贼站在他的角度替他想想,也一定是会杀了他们才后快。
阳明先生对盗贼真的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的致良知之心让他发自肺腑的劝谕,一切为对方着想,最终必定会争取到一切可以争取过来的人。所以,在这篇文章的背景资料里说,钱德洪在《王文成公全集.年谱》有按语:“是谕文蔼然哀怜无辜之情,可以想见虞廷干羽之化矣。故当时酋长若黄金巢、庐珂等,即率众来投,愿效死以报。”
读阳明先生的这篇文章,真是为阳明先生的爱民之心所感动,也为阳明先生的劝谕之词所折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