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的时候,共读营书友分享了作者的故事↓
维克多·弗兰克尔是著名的心理学家,被称为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
纳粹期间,身为犹太人的他,被关进了号称“死亡工厂”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他不仅在地狱般的牢笼中活了下来,还开创了意义疗法,为陷入绝境的人们重新燃起了希望。
他是奥地利大学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教授,曾在美国哈佛大学、达拉斯大学、匹兹堡大学担任教授职位,此外加利福尼亚州的美国国际大学还专门为他设立了一个意义治疗方向的教授席位。
弗兰克尔共出版著述39部作品,并被翻译成包括日语、汉语、俄语在内的34种语言,其中在美国出版的《追寻生命的意义》一书销量达900万册,”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
弗兰克尔在维也纳大学授课至1995年,于1997年去世,享年92岁。
在弗兰克尔逝世后,有人这样评价他:“英雄稀有,他们静静地发光,在世界上留下印记。当他们逝去,做为整体的人性,已变得再也不一样了。”
在这样的绝望中活下去的,是他的发现:
人有一样东西,是永远丢失不了的,是在丢失了所有别的东西之后还有的。
这就是,人在任何一个给定的环境下,都有选择自己心态(Attitude)的自由。他为自己选择的心态是:接受现实;在今天、在囹圄之内发现生活的意义,而不是绝望地期待着奇迹的出现。
所以他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并到世界各地演讲推广意义治疗。
他的作品《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有一句名言: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已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而且他认为认为,人生的意义有三个层面:创造、经历与心态。
首先,人通过创造出自己以前没有的东西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也即马斯洛所谓的“自我实现”。在创造层面,人是个演员,扮演着主动的角色。
其次,生命的意义还体现在经历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人是个观众,是个被动的角色。旅游、看电影、读书、体验被爱的感觉,就是在经历层面追寻人生的意义。
第三个,也是最高的层面,是心态层面。弗兰克尔解释道:“即使是一个最绝望无助的人,在面对着一个他无法改变的命运时,他还是可以超越自己、战胜自己,进而改变自己。他可以把一个人生悲剧转变为辉煌的胜利。”
在这个层面,人既是演员,也是观众。但这个观众不是在看着别人表演的观众,而是在看着自己表演的观众。正因为看到了自己的表演,所以才能耻于自己的表演,才能让自己的表演更尽善尽美。
集中营中的悲惨经历不仅没有打跨他,反而使他发展出积极乐观的人生哲学,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
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独特的,你和你的命运无法跟任何其他人及其命运进行比较。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生活态度的根本转变。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和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
对自己负责,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