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是211的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北京工作,她老公是北京本地人,虽然只有高中毕业,但是做生意很有天赋,家庭条件也不错。结婚后,开始时两个人还比较和谐,慢慢地生活就不幸福了,最大的问题在于,朋友老公的不谦虚,无论他们讨论什么问题,她老公都会自以为是,不接受别人的意见,用她的话来形容就是懂得不多还以为自己特别明白,总要给人一种万事通的样子。
人们永远不要跟那些比你认知字低的人去较劲,古代的人结婚为什么讲究门当户对,这是一种追求相近认知的方式,这样两个人在思想上的统一性会相对高一些,当然人和人之间不可能认知完全相同,所以经常在一起的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冲突,无论是夫妻还是同事、朋友,产生冲突是必然的,而解决冲突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求同存异,夫妻之间更是一样,不要去较劲,更不要奢望去说服对方。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达克效应,大概意思就是说知识越贫乏的人,越会有莫名的自豪感,因为认知水平有限,想法就越单一,就越容易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这种虚幻的优势中,那表现的也会越固执。
达克效应的起因也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说是一名名叫麦克阿瑟惠勒的年轻人,他在脸上涂着上柠檬汁水,然后在没有带任何面具或任何伪装的情况下连续抢劫了两家银行,当然很快他就被捕了。这个结果令他感到非常困惑,因为他认为柠檬汁水既然可以作为隐形墨水,应该也可以让他的脸在摄像头前隐形。这一荒唐的理由引起了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大卫邓宁与他的研究生贾思妍克鲁格的兴趣,他们通过多个实验系统的针对个体对其能力的自我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完成某项任务时,那些绝对能力低的人,他们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高估的评价,甚至超过平均水平,这也就是为什么愚蠢的麦克阿瑟惠勒会认为涂柠檬汁抢劫的想法非常高明的原因了,相反,绝对能力高的人就会做出较低的评价,错误的假定,他们自己能够很容易完成的任务,别人也能够很容易的完成,这一认知偏差就用了两个研究者的名字作为名称,被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也叫做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实际上也反映了人们在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与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之间的变化关系。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学到新东西时,人们通常非常自信,容易产生一种错误的掌握感,随着学习的推进,人们逐渐意识到事情的复杂性,信心会变低。这么解释,就是现在如果有人问你一件你不太了解的事情,你的第一反应就是用手机去查询,查询几条信息之后就会对这件事情有个简单的了解,虽然只是简单的了解,但是你自己会认为我已经对这件事情很了解了,并且开始对这个事件侃侃而谈。但是当你继续对这个领域进行深入学习之后,就会发现自己的认知只是皮毛中的皮毛,如果再有机会讨论,你就会谦虚很多。
我们现在的生活就像一个圆,这个圆大小决定了我们的认知水平,圆越大的人和这个世界接触的边界就越大,这样的人反而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会轻易发表言论。而圆比较小的人呢,固守自己的地盘,以为自己看到的是全部世界,有个成语叫做坐井观天,这可不仅仅是个寓言故事,更是现实的写照,所以智者惜口,愚者指点江山。
我小时候看鲁迅先生的小说,总觉得为什么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傻子呢,每个主人公的侧重点虽然不同,但是愚昧无知程度却是不相上下,其实并不是这个人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封建社会的老百姓们思想上、认知上短缺造就了他们在做事中体现出来的“傻”,那么这种认知能够改变吗?很难很难,鲁迅先生想要改变他们,可是真正改变的并不是现有的愚昧人群,而是擅长学习和接受新思想的下一代人。
所以还是那句话,不要跟比你认知低的人较劲,求同存异才是最好的方法。当然这个认知低并不一定指的是文化水平低、学历低,每个人的认知范围都是有限的,也都是不同的,并不是你的学历高你就一定比学历低的人在各方面都懂得多,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这里要说明的是,不要去与你擅长领域之外的人去置气,正是因为他们不懂,所以才会表现得很懂。
![](https://img.haomeiwen.com/i26197877/4b1f8c79dfa59ef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