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对国画没有太大的兴趣,除了小学练过一下毛笔字之外,对于国画的认识一直到大学也仅停留在齐白石的虾和大白菜。(小时候老爸教我画的虾,还有小学老师教画的大白菜。)基于小时候对国画的挫败感,我只知道用毛笔画画好难,只要一点力度或者墨水浓度控制不住,整张画就会毁掉。
但因为工作需要,而且近几年越来越流行的新中式陈设,让我不得不再次留意国画。同时在装饰方面,市场上也越来越多充满装饰味道的国画形式,艺术家们也尝试用新的媒介去表达国画的思想内涵。所以,我最近在整理国画的资料,随着了解越多我发现国画越来越有意思。其中不可忽视的是明末清初的四僧之一——八大山人。我在收集资料的同时,又去知乎看了看关于八大山人的画的评论,发现还挺精彩的。感兴趣的可延伸阅读——八大山人的画好在哪?
我发现这位兄台的感受,和我小时候的感受一毛一样……
嗯,我已经可以脑补八大大对于我等无知妇孺的表情,如上图……
我知道书法和国画里面都是有很大学问的。欣赏和评价国画的优劣的标准是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归纳的“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采、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然而这么多名画,基本上都符合上述六法的,可是总有人说好,也有人说不好。所以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标准。
牛逼的艺术都是没有规律可循的。人的情感很难把握,艺术就是很巧妙的抓住你的感受,放大,夸张,并把这种感受控制在一个完美的空间里。这个度非常重要。所以牛逼的艺术家要苦逼的在各种扭曲的夸张的感受中历练,控制这个度。这个过程非常苦,所以艺术顶尖的大师不是疯魔就是不活了。。
好画都是这样,不讲八大山人的画,因为每幅画都有自己的使命,有那个艺术家在那一时刻郁结的报复。当你感受到这种情绪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的说,卧槽,画得真他妈好!
作者:方姥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689234/answer/18535965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之所以引用这个家伙的话,是我认同艺术要把自己的感受把控一个度,将其容纳到作品中,但感受却不一定都是痛苦的,也有其他的情感,只不过经历过痛苦和反思的人,更能掌握那个度的火候,让内心的张力呈现在作品中。当你掌握好了那个度,那么就能挥洒自如,下笔有如神,是淋漓尽致的畅快。当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情绪,与作品产生共鸣的时候,你才会不由自主地说:画得真他妈好!
不管是从旁观的角度看,还是通过自己临摹,都是把自己代入作品的一个过程。不过,想懂得作品的内涵,多点延伸阅读,去了解作者的经历,会更容易理解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
东方的艺术与西方的艺术,最大的不同就是,东方哲学,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追求的是天人合一,与自然圆融。而西方是以人为本,认为人定胜天。因为我并没有经过系统的美术训练,只是利用业余的时间去学习和请教设计学院的老师。所以我一直很纠结关于“造型”的方法,也常常不自信。而在我读研的时候,有幸得导师指点,懂得了造型需要在统一的形式里面的“破”一下。后来又知道当代艺术是在更大的维度融和了各种对立的风格、形式和思想,需要把握更高维度上的度。但我还不死心,想弄清楚形式的源头。于是我读了日本平面大师杉浦康平的《造型的诞生》,再加上之前读的《形式的起源》,可以说一本代表了东方的角度,一本代表了西方的角度,讲了万物的普适规律。
“造型的诞生”是讲“灵”与“型”的关系。人的身体结构遵循着宇宙的规律,形式互相呼应。书的核心类似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天人合一,万物对立统一,五大皆空。在东方哲学中,万物有灵。灵注入血液和气息,通过流动让“形”成为“型”,再经过呼吸吐纳让“型”有了生命。而我理解这里的“灵”,就是指宇宙的自然规律,存在于我们看不见的气息和力中。而灵的流转,就如DNA的双螺旋结构,把原本对立的两种事物可以融合到一起。而书中提及很多佛教的绘画和哲学观点,其中讲到冥想的作用。修行者通过冥想调整呼吸吐呐从而与宇宙产生共鸣达到“开悟”。
另外,身体的运动形成了线。所以,线呈现着事物的运动状态。那么就不难理解为何我们可以随着线感知作者运笔的动作和力道了。
在回过来看国画,作者只用一支笔,用水和墨勾画出了大千世界。“气韵生动”,就如一幅图的呼吸和脉搏。一幅有灵气的作品,水墨就如身体的血液与气息,就如把生命注入了画中,让画面自然而然地生动起来。
再看八大山人,去感受他的笔墨线条,看那些动物的表情与动作:翻白眼,哭之笑之,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画中动物布局一高一低,一上一下,一闭眼一开眼,枝叶有枯有润,虚空纳气……无不在寻找着气韵的节奏与平衡、事物的对立与统一。大道至简,一切毫不刻意,生命的张力跃然纸上。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可以从国画中吸取精粹,考究空间中各种物件的造型和图案,把“灵”注入到空间中,那么环境也会充盈着生命的气韵和生息。
也许琚宾老师和梁建国老师都深諳此道,我在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了那种“灵气”。
《画屏》琚宾 开封会仙楼——梁建国 开封会仙楼——梁建国 伏羲山素心园——梁建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