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个追求”
【张 萍】我是86年的师范毕业生,参加工作20多年来,走过从一名普通老师、中层干部、业务校长到校长的历程,曾经在三所小学工作过。通过切身的体验以及对周围学校的了解,感觉我们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存在着这样几种误区:一是忽视了发展的主体——教师的内需。与我们兴致勃勃地设计内容、组织培训、检查评比相对照的则是教师们溢于言表的厌烦和越来越熟练的应付技巧。我们的老师在连篇累牍地浏览那些他们并不感兴趣的文章、书籍,写那些不知从网络的什么角落上复制来的“随感笔记”,而我们的专家和校长们耗神费力地检查评比奖励,我常常用动画片《猫和老鼠》来形容我们的教师培训,于是乎,大量的时间浪费了,恶性循环导致了校本培训工程的流于形式和高投入低收获;二是片面突出“名师带名校”的战略,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着力打造一、两位名师,虽然短期内可以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这样的名师并非来自和谐健康的发展团队,往往 “孤峰突起”,个性化的成功经验本身就不易复制,再加之无有力的措施使之得以有效的推广,不仅对大面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作用不大,而且与“实现让所有学生接受更优质的教育”的主旨也相去甚远。三是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增负了过于广泛的外延,读理论书、写反思文章、搞教育科研、参加形形色色的各类培训等等通过完全行政化的手段强加在了所有一线教师的头上,有的老师甚至要挤出时间来完成常规工作,教师负担越来越重,但教育教学效果越来越低。教师主要职责是教育教学,专业化发展是为了促使老师们更有智慧的工作,但是一旦承载的内容过多过杂,把一些“选作题”也当作“必做题”去要求的话,就会冲淡培训本身所追求的主旨,最终使得老师疲于应付,从而使得专业化发展也成为一句空谈。
【陶继新】“猫和老鼠”游戏的背后,反映了专家与校长一厢情愿与老师们的无奈与应付。组织培训、检查评比的目的,是督促教师更好地发展,可是,如果这种活动与教师的实际发展相去甚远,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教师当然不会产生兴趣。其实,您说的这种情况迄今并未绝迹,有的地方依然在表演着这种动画游戏。不过,更加可悲的是,有的校长已经发现了这种游戏的真伪,却还是我行我素地开展着。我们并不能由此指责教师作假,可是,我们却不能原谅校长对这一作假行为的“宽容”与“纵容”。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校长并不了解教师真正需要什么,二是校长没有真正将教师发展当成学校发展的关键,失去了一个校长应有的历史担当。
“名师带名校”自有其积极的一面,可是,如果为了几个名师的出笼,扼杀了一大批教师的积极性,学校也不会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名校。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一个积极和谐的团队,就不可能快速发展。如果有名师脱颖而出,再有其生长的必然土壤,有更多教师的真正支持,名师又反过来对更多的教师发展产生作用,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名校。
读理论书、参加培训、进行科研活动,一般而言,对于教师的发展会有助益的。如果突破对此教师疲于奔命而收效甚微的悖论呢?一是要适可而止,要读懂孔子的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即使再好的东西,如果过了,都会走向它的反面。二是要有选择,并不是所有的理论书、培训和研究都起作用,有些是有名无实,有的甚至没有多少价值。前一段时间遇到一位校长,说是参加一段时间的培训。他感慨不已,感到耗费那么长的时间,收获却是微乎其微。究其原因,是培训者所讲内容太过陈旧,不参加又不行。如果让教师参加这样的培训,他们能不心怀抵触吗?所以,即使培训,也要究竟质量,也要“取法乎上”。诸如教育科研等,流于形式者,甚至为了荣誉而搞者,更是比比绵是。如果不是从根本上为了教师的发展,所有的努力都会成为了一场闹剧。
【张 萍】对,理念的宣传与普及是否应该去除过多的条目与僵硬的要求,强调“润物细无声”的滋润与“头脑风暴”式的思维碰撞;“名师培养”是否应立足于全力打造合作进取的教师团队,在此基础上着力培养资优教师突出的个性彰显与报馈学校的精神;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或者教师的教学研究是否应该更多的立足于对常规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与改善,促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更为科学、实效,从而更接近教育的本真与实质,使我们的教育更像教育,学校更像学校,教师更像教师呢?
【陶继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研究,如果背离了教师的需要,如果脱离了教师的实际,非但收不到理想的效果,还会在老师的心理形成一种逆反心理。我钦佩一些教育专家的严谨研究之风,特别是敬佩那些来自于一线的研究专家。同时,我也看不起那些只是空有其名,而没有真正走进教师心灵的“专家”。曾经听一位从北京来的专家讲课,当时很多教师听得不知所云,整个会场乱作一团。这个“专家”大为光火,当场指责听课的教师素质太低。其实,不是教师水平太低,是他本人的水平太低,特别是思想素养太低。真正的研究,一定要知道教师需要什么,一定是自己进行了研究,进行了学习,知道通过如何的学习与研究才能让教师较快地发展起来。所以,让学校更像学校,教师更像教师,就要研究什么是真正的学校,什么是真正的教师,什么样的内容是他们最最需要的。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之“先锋讲坛”
【张 萍】是呀,看似是教师的素质低,实际上是“专家”没有走进教师的心呀!说着这儿,我想起您几次到附小“先锋讲坛”讲学,渊博的知识、儒雅的谈吐、令人敬佩的涵养及人品,到现在还给附小老师留下了极深的印象。2003年前后,济师附小走进发展的瓶颈期,以师范学校优秀毕业生组成的教师团队中,职业倦怠感弥漫,职业责任感走失,曾经热情洋溢的他们不愿再创造性地工作。如附小的一位老师所诉说的那样:
做老师做久了,职业倦怠就像淡淡的腐蚀剂,无声无息地侵袭而来,酥软了老师的意志。老师们丧失了好奇心,消磨了进取心,更倾向于得过且过地敷衍着工作,刻板地重复着,没有新意,没有发展。它就像一个很久没有充气的球,塌陷着,不时噗噗发出充满怨恨的声音,却无法再轻盈地跳起,奔跑向前。
为此,我校成立了山东省小学第一家“教师发展学校”。而这所“校中校”中的“金牌课程”是以“接触最有思想的人士,聆听最有见地的话语,实施最有创意的教育”为创办主旨的先锋讲坛。六年来,国内优秀的教育专家齐聚附小,如国内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会长、郭振友副会长;著名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郭景扬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徐继存、魏薇教授;著名学者王财贵、桑恒昌;国内著名校长江苏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先生、北京光明小学刘永胜校长、李巍女士;国内著名教学专家于永正、吴正宪、刘德武、李镇西、窦桂梅、王崧舟老师等,还有一些年轻的新锐教师苏静、清澈小舟朱国红等等。
在先锋讲坛的组织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以下做法:一是精心选择到校的专家名师。每一个被邀的专家到校,学校都先期对他的理论、观点进行认真的分析,不在名气大小,重在解决学校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使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二是提供专家与教师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每次论坛结束我们都会安排一线教师与专家各种形式的面对面沟通。台上的专家光鲜夺目但遥不可及,零距离接触才能看到他们真实朴实的一面,才能促进我们的老师去反思:为什么同为普通人,人家有那么深邃的思想,那么突出的业绩,而我却庸庸无为呢?!我们的差距在哪里?三是参加活动有收获无负担。参加讲坛活动没有任何硬性作业,让老师们在完全自然状态下无任何功利色彩的倾听思考,这种倾听是一种完全个体化的思想碰撞过程,因而它所产生的影响力才更为巨大,更为深远。
【陶继新】在读书方面,我一直主张“取法乎上”。古人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因为上乘之作中,不但流泻着着智慧的光华,而且也内涵着思想的要义。由此,我想到请名家到学校讲课的问题,也应当取法乎上。让教师从他们那里领略他们的风采。不但汲取其教育的智慧,而且也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感受思想人格的高尚。您所请的这些专家学者,有不少就是我的朋友,有的我还采访过,当是“上”的范畴。不过,您说了另一个令我感兴趣的问题,就是这个“上”并不一定名气多么大,而是对教师的发展真正起到作用。我们的想法可谓不谋而合。我采访的校长与教师等,有的是在全国已经很有名气者,有的却是默默无闻者,甚至有的到了今天还是名不见经传者。可是,他们在我的心里,却是真正的名校长与名师。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他们没有名,并不等于他以后没有名。只要有了思想与属于自己的独特经验,就有脱颖而出的机会。记得第一次在市中区教育局采访你们区里的一批校长的时候,那个时候您还在六里山小学里担任校长。我与您素不相识,可是,您的一席话,令我振奋不已,甚至有一种压抑不住的激动。在区教育局领导与众多校长面前,我就毫不犹豫地给您约定了尽快采访的日程。事实上,您当时在我的心里已经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名校长,而不是现在您有了 “齐鲁名校长”等很多称号之后才成了名校长。我认为,您现在依然是名不副实,即实大于名。这不是溢美之词,事实本来如此。一个名校长之所以成为名校长,不但是自己有了名,更重要的是,其学校里的教师有了名,特别是有了实。济师附小这么多的教师这么大的发展,当是您最大的骄傲。
【张 萍】您说的这些,使我想起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刘彭之校长的一段话:了解一个作家,最直接的途径是读他的作品;了解一名校长,最直接的途径是去他的学校看看。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教师是校长最大的欣慰,桃李满天下,应该是教育人最大的期待与理想吧。
【陶继新】刘彭之校长之言堪称经典,对此,我的感受是特别深的。有的校长已经很有名气,通过别人推荐,我专门前去采访。可是,到学校之后,我发现完全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所以,虽然采访,就不再动笔去写。当然,这样的校长也就与我“一刀两断”,甚至有了非议。可是,我是坦荡的,我为这种了断而感到欣慰。
【张 萍】正基于此,我更关注我们教师的内心真实的感受。我们曾在先锋讲坛举办了十四次以后,进行了唯一的一次书面总结。但老师们的总结远远超出了1000字的要求,有的老师甚至交出的是厚厚一摞的个人工作反思集,这不比任何应付性的长篇大论、东拼西凑的文字更有说服力吗?读着那一份份从心底流出来的话语,我一次次被附小的老师的真诚、优秀与深刻深深地打动着——
王全利老师说: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从容、平淡的人,生活平淡,工作平淡。干了十几年的教书匠,就像一位公交车司机,沿着同一条路线,从这一个站牌到下一个站牌,只是车上的人一批批的更换。路上的风景也很平淡,还自我安慰,用“平平淡淡才是真”欺骗自己。聆听了于永正老师的报告,浏览了窦桂梅老师的《玫瑰之约》,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教育》,立刻被他们的深邃,被他们的激情所打动。第一次意识到,所谓的单纯实际上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实际上是平庸,是无为;所谓的从容实际上是懒惰,是麻木。
杜英民老师这样谈:
如果说刚开始周六参加论坛,我是略带烦躁的话,那么到后来再参加论坛,我是会提前兴奋起来的,到了卢志文、窦桂梅、李镇西的时候,我都能提前查阅一些有关资料,做些初步了解了。这种态度的变化源自于论坛的精彩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参加论坛,我的感觉就是在享受工作,享受自己成长的快乐,享受自己生命的精彩。
张淑慧老师很浪漫:
听完李老师的报告,兴冲冲地回到家,翻开久违的日记本,我决心从今天起要重新起用它,哪怕每天记下三言两语,哪怕今生都不会有机会把自己的这些教育随笔发表,当白发苍苍的时候,打开这些发黄的日记,细细回味自己的教学生涯,尽管平凡、琐碎,但当夕阳西下,坐着摇椅把这些故事讲给自己的儿孙听,岂不是也是一种快乐。
我们的省教学能手刘秀云主任更是感慨万分:
听着窦老师的报告,我有着与她太多的相似的成长经历,因此产生了共鸣,几次被感动地留下了热泪。她能吃苦,肯拼搏,善钻研,重积累,更有着超人的执著地追求,她深深地爱着这份事业,事业是她生命的一部分。她工作着并快乐着,享受着事业带来的幸福,这种境界是常人很难达到的。在人生的道路上,她有方向,有目标,即使追求到达顶点也不罢休。正因窦老师的执著,顽强的毅力,她成功了,才有了骄人的成绩。而自己在教育事业中也曾奋斗过,但只是停留在当好教书匠的肤浅认识上,没有长远的目标与追求。现在留下的只是遗憾与忏悔,与窦老师无法相比,令我汗颜。现在思来想去,在机会面前我选择了放弃、退缩,尽管有种种原因,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短暂人生能有几十个春秋,转眼即逝,今后将怎样写意自己的人生,这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默默地祈祷自己的未来是一片光明。
董茜主任在冷静地思考:
一次论坛,几多感悟,一席对话,一片天空,他们使庸常的日子多了几分诗意,更为我们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甚至改变了我们思维和工作习惯。每一次论坛结束,我心里都久久不能平静,在激动、感动之余,我都在不停地自省:我们缺少什么,对比起这些名校长、名教师,我们到底不足在哪里?我们缺少爱心吗?不,我们的老师也经常与学生促膝长谈,给差生补课,有时也会陪学生们玩玩,下雨天送送伞、车多时送孩子过马路。但仔细想想,似乎我们的爱中少了那么一点,少了那么一点点纯粹、少了那么一点点真诚,当爱里掺杂了功利,当爱生成为了一种手段,我们的爱心付出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所以这时不要抱怨孩子是冷血动物,因为当敏感的孩子们发现老师给与它们的是一种等价交换的爱时,谁又能视若珍宝呢?……
【陶继新】读着这些教师写的文字,我也被感动了。显然,这些文字不是被迫挤出来的,而是从心里流出来的。由于职业的原因,对于人们的文字,我有一种特别的敏感。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我可以很快做出判断。这并不是自己没有作过假,没有过不说假话。十多年前,我写的作品,有的时候也会故弄玄虚地写上一些华丽的词语。认为那是美的,其实,那是假的,是外美内丑的。对此,我常常有一种不堪回首的羞辱感。现在不会再去有意追逐词语之美,而是出诸胸臆,自然而为。有的时候,语言也会不太精彩,可是,那是陶继新的语言,那是真实陶继新的一种文字表述。于是,坦然,幸福。
这令我想到你们的这些教师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也一定是幸福的。这种幸福还不只在于语言的不假雕琢,更在于他们在论坛中有了巨大的收获,在心灵层面有了另一番风景。所以,您开启的这个先锋论坛,无异于开启了老师们走向另一个新的天地的窗口,让他们瞭望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所以,在他们幸福的时候,您更是幸福的。
【张 萍】近年来,每年到我校访问的国内外同行都有几千余人,2006年我校教师考察团访问新加坡,从此揭开了“附小师生走出国门看教育”的历史性突破。附小干部老师主动同国内外的教育同仁分享教育经验,沟通教育感悟。这一系列的活动并非满足于宣传学校实力,沉溺于观光浏览,而是立足于脚踏实地的互通有无,师生走出国门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在同国外教师教育零距离的深度对话,在共同生活工作的过程中,就备课、上课、教研、辅导、家校沟通等具体细节进行了深度研讨,感受到不同的管理方式、思维方式、教育方式与生活方式带给自己的巨大的思想冲击,开拓了视野,从而自发地审视我们的教育,有效地改善自己的工作,并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发表在网络上,既是与学校老师、家长、教育界朋友的分享与沟通,更促进了自己思想认识的进一步升华。
【陶继新】古人认为成才需要两个因素,一是“读万卷书”,二是“走万里路”。前者的重要性已经多次谈及,后者的重要性却是值得研究的。走出去看到的,与原先听到的有可能是同一个内容,可是,亲自看过之后,感受与没有看过是大不一样的。人生经历是一笔永远的财富,开阔的不只是视野,还有看不见的东西,那就是沉淀于思想深处的感受,以及由此形成的属于自己的思想。这些会在日后的生活、工作与学习中,持久地发生作用。特别是走到国外,那是一个全新的文化教育境况,会对教师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冲撞,会猛烈地冲击原有的思想观念,会让教师自觉而又深入地思考中外教育的优劣。这样,回到国内,再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就会主动地进行改革的尝试,这比校长说上千遍万遍还要起作用。况且,小学教师跨出国门,还会在心底积淀下一种自豪感与欣慰感,这些,又都是一般的教育收获不到的美质。
【张 萍】是的,这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袁登红主任经过学校的积极推荐由教育部委派赴香港担任一年的数学教研指导,经常从香港发回文章与照片,她发在我们学校博客上的《香港教育见闻》成了老师们深入了解香港教育的一个窗口,成为校园网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许多人都说附小的老师越来越大气,越来越阳光。这使我想起那句俗话:见多识广,这些经历对我们的教师来说都是一笔不可估量的人生财富,也对他们教师职业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作用。让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职业责任感实现一种自我觉醒,自我生成,这一直是我这个校长在管理生涯中孜孜以求的境界。
【陶继新】不同地域的文化教育,有着不同的特色。这种特色,不是听一次就能把握的。亲自一看,会有另外的感受;住上一年,会有深入的感受。袁登红主任的文章为什么能引起老师们的兴趣?因为她所写的文章不只是香港教育的见闻,还有在这些见闻中的她自己的感受,以及与附小相维系的思想血脉。所以,它能打动你们附小教师的心,能够引起老师们的思想共鸣。相信这位教师回到附小,再进行教学的时候,会令大家有“刮目相看”的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说,您为你们的教师提供了迅速成长的舞台,从而让他们有了幸福成长的人生。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之“祝晨大赛”
【张 萍】传统的教研活动深度不够,指导力度不强,对教师缺乏吸引力;每逢学校有研究课、公开课,教师常常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教研组长苦不堪言,应付了事。针对这种现象,在规范教研活动的基础上,2006年初,学校创办了一年一度的“祝晨杯”教研成果分享会,其宗旨就是:增强教研组凝聚力,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内驱力,促进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深度研讨。其程序包括:教研组在常规教研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重难点,有目的的选择一个课题上报学校;全组成员进行重点研究;活动前一天抽签,一人说课,一人上课,其余人课后上台即席评课。学科专家、学校领导、全体学科老师全员参与,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评选集体奖与单项奖。整个过程人人无法置身事外,都承担着为教研组争光的重任,同时他们在研讨中逐渐体会到研究的幸福感与愉悦感,研讨兴趣得以增强,研讨质量得以不断提升。如果说第一年的分享会我们感受到的是教研组的凝聚力增强,那今年的活动则使我们更多地为教研组各具风格的教研理念、朴实扎实的课堂教学、令人信服的教研效果、年轻教师日新月异的成长所欣喜,因此“祝晨杯”活动与其说是比赛,不如说是一次深度培训体验,是一次教研活动的现场操练,更是年度教研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我们力求通过“祝晨杯”式的一系列年级研讨活动,着眼于发展与改善,立足 “常态课堂”的研究,改行政检查式的“推门课”为寻求沟通交流的“开门课”,改急功近利式的“比赛课”为追求借鉴学习的“分享课”,改拔苗助长式的“新苗新秀课”为立足锤练提高的“磨砺课”,从而为全面提高学校教研水平、打造和谐发展的教师团队打下坚实的基础。
【陶继新】一些教师对有的教师的公开课为什么“高高挂起”?因为学校领导没有让他们参与其中。成败是个别参课老师之事,与我有何干系?您革除锢弊,才有了人人参与,甚至人人感到幸福的新的教研活动景观。
常态课堂的研究,比公开课研究更有价值。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最美最真的。有的公开课已经误入多人的研究成果集于一身的怪圈,这虽然令个别人获得了荣誉,可是,更多的人甚至相助者也只能是“两袖清风”。更多的教师与之更无关系。所以,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而常态课则不然,它就生成于平常老师之中,真实,有用。所以,研究的价值也更大。开门课呢?显示了一种胸襟,有的时候还可以接纳了更多的建议与意见,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分享课重在分享,分给他人者,得到分享者,都会因为这个分享而品尝到思想品质高贵之美,都会主动且快乐地参与其中。青年教师所上的磨砺课会有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可是,任何新教师都不可能初出茅庐就一举获胜。没有一次又一次的磨砺,就不可能有未来的名师之旅。看来,你们的这些举措,对于全体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都能从不同的层面起到作用。当全体教师在教学水平一步步地提升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时,学生的成长也就有了一种必然,学校的发展也就有了水到渠成之势。
【张 萍】2006年起我校全面推行“年级主任负责制”,年级负责日常教育,处室负责调研督导,年级角色定位更强,常规工作个性鲜明,富有实效。备课与作业批改在“大一统”的管理模式下,往往滋生敷衍了事与弄虚作假,所以我们将个性化改善、创造性设计、过程化督导的职权下放到教研组,教研组通过深入分析,形成了具年级特点,赋实效性的方案,经学校领导审批签约后实施。我们还把这些方案整理成册,每个教研组都可以在张显个性的同时,分享别人的思想与经验。学年末学校调研督导小组通过统计教研组各个班级之间的平均分差和标准差,对教研组内各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表彰,督促各个教研组全力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缩小教师间的教学差距,确保更多的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
【陶继新】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是,有的校长往往越位行事,将手下伸。尽管这样的校长目的是想搞好教研活动,可是,由于在无意之中剥夺了更多教师研究的话语权与决策权,使得他们只好“不谋其政”。你们将职权下放到教研组,让他们感到了来自校长的信任,也感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当责任分解到更多人的身上之后,就必然会有更好的研究效果。学期末调研督导,校长对于责任到组之后的情况就会一目了然,再行表彰,则又一次激发了大家研究的积极性。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