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师你可以只讲干货吗?

老师你可以只讲干货吗?

作者: 彭靖文Dreamin | 来源:发表于2020-03-08 13:42 被阅读0次

    从上个月底开始,为了兑现和朋友的“一年100本书”承诺,可谓每天都投入了大量时间在阅读书籍上。

    而随后又有幸结识了师北宸老师,更是有幸获得邀请投入到他的文案课程学习。

    除了认真追随每一堂课、做笔记,我还去搜索了与他相关的各公众号;翻看他几年前在科技专栏写过的文章;专门下载了“在行”app,搜他的名字找到他;读他写的书,做了大量读书笔记;还将书里出现的其他作者的书也挨个在微信读书app搜索了,放入书架。

    当我回过神来的时候,不由得笑了。这是件很有趣的事,我曾经为了解某领域的某知识点去做大量的功课,或者为理解和解决某个问题而深钻资料,却从未这样子对一个认识十几天的人像狗仔队一样地去揪相关信息看,尝试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人。

    说明我对这个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

    因为他的思想很深刻地影响了我。哦不,其实“影响”这个词用得一点儿都不准确,用更自负一点的语气说,我觉得自己对他的很多思想观念都高度认同。

    “研究”他这事已经超乎了过程的本身。说实话,我对研究一个人一点儿兴趣都没有。这整个过程中,我内心找寻的似乎是一种认可的力量,每一场思维不谋而合的碰撞,对我而言都是一种更大的鼓励与刺激。

    这就是一场学习的过程。我“狗仔”的这个过程,也恰恰印证了他的书里的一段话:

    *有时候我经常开玩笑说,我从来“不学习”。我只去思考我的产出目标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过程中就把学习给完成了。但学习不是重点,而是为了实现最终目标的必经之路罢了。*

    当时看到这段话,内心的触动真是难以用言语形容。

    还有这段,也给让我十分欢喜。

    *或许99%的人会说,读书很好,可是为什么不想得更远一点,你究竟是为什么而读书?我以前的日程安排里还有读书这一项,现在完全没有。为了准备一节课,我就得翻2~3本书,根本不需要为读书专门安排时间,因为读书本身就是完成课程的一部分。为了筹备一门课程,我需要深入阅读100多本书。*

    这让我想起两个月前在北京的一天,我约了我们公司CEO王劲总一杯咖啡的时间。我请教他其中一个问题是:“对于一个新人,一般资历尚浅,经验不足,带来创新的成功率比较低;而对于老员工,往往落入既定形式,逐渐固化,可能创新动力不足。您怎么看?“

    他马上说:“我认为创新不分新老员工。你首先要把创新看做一种思维模式,将它融入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样就根本不存在是否有动力、有时间去做的问题。”

    听罢,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当初将《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读毕,也有类似的顿悟感。我们总说自己忙,抽不出时间阅读,其实就是被自己的思维方式锁死了。你想想看,你会将吃饭、睡觉列入自己的日程安排中,刻意为这两件事挤时间吗?

    上帝在时间分配上是公平的,每一天分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同等份。你没有时间读书,只是因为你把读书的优先级排后了,将时间用在了干别的你认为更重要的事上。换句话说,你认为读书没有那么重要。

    很多时候问题的存在,只是我们将它作为了问题去看待。

    *绝大多数的自我限制,都是我们自己心智模式,或者说“信念”的外在呈现。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全都由自己的心智模式决定——你相信什么,这个世界就呈现什么。*

    在过去的这些时日里,不断经历的事情、遇到的人,都让我愈发坚定思维模式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参加师课程的学员被拉进一个微信群里,我也能观察到其他人的学习反馈。有时某一些学员抛出的疑问,让我不由得联想到自己以前做求职课程时,有些用户也有过诸类的发问。

    面对这种类型的发问,根本不知道是回答好还是不回答好。其实提问者是挺无辜的,他将心存的疑惑抛出,确实亟待点拨,但导师往往是没法给予他期望和满意的答案的。

    因为这种类型问题在出口的一刹那,就已经表明了提问者的思维起点。面对这类提问者,就算导师费尽口舌去解答,也不可能达到教育灌输的最佳效果。

    为什么?因为讲了半天,都是浪费口水,他依旧不会明白的,他的思维案板已经将他钉死了。

    随时间的流淌,我愈发清晰地有了这样的认知:

    所谓成功的导师,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在教。

    他们在做的,实质上是将学员内心里那层迷雾状的东西疏通点亮了,将一些意识形态的观念具象化,将他们觉得形容起来困难的点一针见血地勾出,直观地呈现在他眼前,让他感受到醍醐灌顶的顿悟。

    只有处在足够高度的思维层次的学员,才能接纳到导师手电筒的光束;而那些达不到高度的,自然而然待在那层不透光的壁垒之下,依旧愤愤不平地埋怨世界的黑暗。

    就如组成木桶的板,高度决定了桶对水的容量。学员的思维格局,直接决定了他本人所处的高度;他所看到的视野,直接决定了他对事物的评判维度和对价值的理解程度。

    要真正吸纳知识的精华,首先得让思维破局;要让思维破局,其实不是导师的事,而是取决于学员本身。

    “名师出高徒”,并不适用于名师下所有的徒弟。我所理解的教育,不是单向的老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教”和“育”,这应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可现在大家都过于强调“教”的重要性了,老师要不断传授干货给学生,干货,要干货哦,不好意思老师我只听干货,老师你可以只讲干货吗?干货可以再多一些吗?老师可以讲再具体一点吗,可以手把手教吗?

    可是大家都忽视了一点——何谓“育”?老师说了这么多,学生都听进去了吗?听了,就等于学了吗?笔记抄了,背下来了,就等于知识有用了吗?学得越多,笔记本越厚,就进步越大吗?

    很讽刺的是,没有目标的学员,以及没有悟性的学员,所谓的学习不过是消耗生命时间的另一种形式。他们埋头苦干,报了很多课程,读了很多书籍,to do list列得长长的。对没目标的群体,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学,只因从小受应试教育惯性形成的思维产物,默默坚守“学习是一件好事”的固化认知;对没悟性的群体,他们因为知识派不上用场,就觉得老师不够资深,讲的东西不够干货,花的钱不值。

    我又联想到和我的领导欧阳曾经的一段对话。我说,我的运气还不赖,我的一些朋友会偶尔吐槽自己的领导,但我目前遇到的领导都非常好。

    他说:“其实你遇到什么样的领导,很大程度是由你自己决定的。因为你是什么样的人、领导是什么样的人,本质是双方适配和选择的结果。”

    或许教育亦如此。成功的老师和成功的学生,也是双方适配和选择的结果。

    师的品牌有一个十分动人的名字,叫“一把钥匙”。起初我只觉有新意,现在仔细琢磨,这一切对我而言还真是一把钥匙,近些天的学习经历,让我有种打开了一扇扇门窗的感觉。

    又好像有一把锤子,把什么东西一点点敲开了,视野更开阔,清新的空气灌入,让我感到舒心惬意。

    这是一种十分享受的学习状态,希望往后能将这种状态一直拥有。我喜欢这种感觉。

    与我交流请加vx: 526412610

    个人公众号:DDrmYne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师你可以只讲干货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rle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