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田)猎令人心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译文】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目盲,五音声响使人耳背失聪,五味美食使人味觉受伤,纵马狩猎使人心驰神狂,难得的财货使人行为不良。因此圣人只图肚腹温饱,不事声色犬马。
……
研读老子《道德经》这一章节,很容易联想到诸葛亮的那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个和现实生活当中的反差极大。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的闲暇时间都会花费在娱乐上,娱乐当然离不开老子所说的“五色、五音、五味、狩猎”,这些被老子厌弃的东西 其实正是现代人的日常。分别对应着影视、绘画、音乐、段子、美食、竞技”
想一想现在的一个人,如果不看视频,不看电影,不听音乐,不吃美食,不看体育比赛,不聊天,那他还能干什么呢?用网上网友的话来说,如此无欲无求还活个什么劲儿呢?所以在这方面现代人很难和老子的理念达成一致。
应该说现代社会,世俗化思维已经是主导了,没有几个人想着去做什么圣人了,按照老子的学说来看,现在绝大部分人都是俗人一个。
过去如果说一个人是俗人,这人可能会有点不好意思,因为大家多少都有那么一点有做圣人理想。但现在的人们好像已经无所谓了,我们怀疑圣人的存在,以及圣人的纯粹性。
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是大部分人对付生活的招数。
老子的学说好像真是不合时宜了。也确实,现在让世俗的人们去当一个清心寡欲的修行者好像没什么吸引力,对于这社会来讲也没什么必要。
按理说人们应该抛弃老子的这个学说了。
但为什么还有不少人仍在研读学习呢?一定是能满足我们的某种需求。
这种需求是什么呢?
可能就是,宁静!
非宁静无以致远!
我们回过头去再看看老子说的,吸引俗人的这些诱惑,基本都属于感官刺激。所谓食色性也,感官刺激是人类的本能,最基本的需求应该满足。
但是!
我们的满足就应该仅仅停留在感官刺激的层次吗?
感官刺激有一个特点,就是停不下来!一旦停止,就会有一种匮乏感。解决匮乏感的方法,只能是精神层面的。
这让我们想起了一位西方哲人马斯洛的学说,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而感官需求的满足应该是低层次水平的。而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
所谓自我实现,就是精神上的满足。
从这个层次上来说,一个人如果只是沉迷于感官刺激,势必导致精神修养的欠缺。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注意力放在什么地方,收获就在什么地方。
这让我们又想起了,同样是西方人写的一本书,叫做《娱乐至死》!过度的娱乐使人丧失思考的能力,成为没有思想的社会耗材!
这个时候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老子的阐述,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耳聋……好像也不是没有根据的清规戒律。
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虽然可以不去做圣人,但是,完全沉溺于低层次的感官刺激好像也不是一个很好的状态,只能是离真正的幸福越来越远。
所以,在感官刺激和精神修养方面寻求一种平衡是有必要的。哪怕你是一个俗人。
幸福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所以心灵的宁静必不可少。
这个时候,回过头去再看看老子的学说,貌似好像也有点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