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之际,我在市场买了些田螺回家准备做一道美味可口的菜,一来驱使自己下厨做菜,二来重温儿时在农村捡田螺的日子,也是一种生活回味。
鱼米之乡的江西,稻田盛产田螺,尤其是雷雨过后插秧不久的季节,大小田螺都出来栖息、透气,很容易找到,被人们称为最佳田螺季。
捡田螺最佳的时间是在早上和傍晚,每到这个时候,我会约上村里的小伙伴提着篮子来到田间,不停地找寻田螺。刚捡田螺的时候,没有经验,加上一群小伙伴常在一起嬉戏,自然会把村民刚修好的田埂踩坏,最后遭到他人的喊骂是常有的事。
记得第二天捡田螺的情景,独自来到一片离村庄比较远的稻田,光着脚丫踩在长满芦苇根(又称思茅根)的田埂,的确有点扎脚,只好下水从稻田里行走。沿着耕好的稻田水沟行走,睁大双眼仔细搜寻,几丘稻田走下来,依旧两手空空。于是又转向另一块水田,也毫无所获,偶见几个田螺,都已经坏死。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向有经验的三姐请教捡田螺的经验。经三姐分析,才知道田螺不喜欢凉水稻田。我去捡田螺的地方正因离村庄远,稻田离泉水近,田螺恰恰不喜欢在这样的稻田中。于是,吵着要三姐带自己去捡田螺。
我跟着三姐来到离村庄不远的稻田,沿田埂行走,不一会儿见浅水而清澈的泥土上,有突起的“土泥包房子”。三姐便俯下身去,伸下右手摸后拿起来,果真是田螺。三姐说,有了一个,便有两个,说明这片稻田里有不少田螺。我听后,兴奋不己,挽起裤脚下田,全然不顾泥巴沾身,便俯下身去摸田螺,果真在高出一小块的泥土里摸到田螺。如果碰见水浑或水草丛生的区域,我会弯着腰,双手在浑水摸螺,还真有收获,有时一个,有时两三个。时间过得真快,不一会儿,天暗了下来,我们要回家。上得田埂,我好奇地提着三姐放田螺的篮子,掂了掂,足有六斤,收获果真不少。兴奋地拎着她的篮子,趁着夜色,匆忙往家赶。
除了白天捡田螺,晚上打着松木,借着火光捡田螺收获亦不小。吃过晚饭,父亲腰系鱼篓,肩上背着盛满松油柴木的竹箩,手提铁制的火笼。火笼里的松油木柴正在不停地燃烧,算是全副武装地出发了。每到这个时候,我会手提竹篮、赤脚紧跟在父亲后面,趁着月色来到田野。
父亲借着火光,不停地挥动着手中的铁叉,叉着泥鳅和黄鳝。我紧跟在父亲身后也没有闲着,借着火光下到稻田,把受惊吓蜷缩着身子的田螺捡起来,一个、两个、三个……一个晚上下来,足有三四斤田螺。捡回家的田螺需要用水养一两天,让其体内的淤泥和小螺子基本吐尽,然后加上辣椒、韭菜和蒜泥等佐料热炒,闻起来香味扑鼻,吃起来味鲜可口。
想起捡田螺的日子,裤子上虽然沾满了泥土,但一点也不感觉到累。光着脚丫踩进泥土的感觉,既清凉又温暖,像泡着温泉的感觉。尤其是田螺捡满整整一竹篮的时候,足以让我兴奋好几个晚上。其实,乡间的生活很有趣。直到现在,只要有时间,我会到田间走走,看看田间是否还有田螺捡,也当是一种回忆(文/唐长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