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自己就是单纯想通过一本书稍微系统地了解“组织”,看了丛龙峰博士的《组织的逻辑》后,不仅对组织管理有了一个初步框架性的认识,还被他严谨的学术逻辑和发自内心热爱、专注自己的职业所感染。《组织的逻辑》这本书写的比较“重”,在这“轻阅读”时代,让人读起来确实没有那么轻松。
一横一纵,一分一合
书中说的组织更多是企业组织的范畴,不能离开效率谈组织,所以应该先围绕效率建设,但这之前,我们应该明确出来组织效率可优化的效率点分别有哪些?
作者通过组织的一横一竖,一分一合来展开说明。我们可以把横着叫“流程”,纵着叫“层级”,两者叠加起来就是“结构”,进而最终形成的整体画面就是“形态”;基于分工理论,组织中主要包括横向分工和纵向分工,横向分工体系对应组织的运营效率,纵向分工体系对应组织的决策效率和执行效率。有分就有合,组织中各层级、各部门、各单元再重新耦合起来,就产生了组织结构问题,其中就涉及到结构效率。总的来说组织流程决定运营效率,组织层级决定决策效率,组织结构产生结构效率,组织形态影响整体效率。
如何优化各个点的效率,作者在运行营效率中从点(岗位效率)-线(部门内协同效率)-面(跨部门效率)-体(集团间各企业体之间合作效率)四个维度来说明;在结构效率中以三个基本组织结构设计(包括以任务为中心的组织结构设计、以结果为中心的组织结构设计和以关系为中心的组织结构设计)展开描述。最后组织是由一个个人构成的,组织的整体运行状态不能等同于组织结构或形式,作者分别从组织的经济形态—社会形态—政治形态做了阐述。
本书的整体逻辑比较严谨,层层递进说明,最后再辅助自己管理顾问身份做的三个企业管理案例,理论联系实际,让读者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觉得值得推荐阅读。
十大触动点
1.组织即编织,组织即器官
组织就像编织一样,一条线搭一条线,横线、竖线与彼此间的关系不断叠加、累积,最终形成整体画面,如同组织形态。这个我觉得主要强调的是组织的模式;
组织是社会的器官,管理是组织的器官。企业组织需要各部门、单元发挥出其相应的功能,进一步说,许多功能不是由单个部门完成的,而是要形成系统性的支撑。这个我觉得主要调强调的是组织的功能。
组织不止要进行组织结构设计,还需要一套运行机制,最后还要落实于能力建设,才能最终发育起相应的组织功能。
2.组织的存续有三个要素:共同的目标,贡献的意愿和信息的沟通。
我觉得OKR可能会帮助我们比较好地完成共同的目标和信息的沟通。但一定要双向互动。贡献的意愿更多是主观和客观的,主观主要应该是自己的职业和兴趣匹配性,个人本身的能动性等,客观可能包括组织的动力机制,塑造的环境影响等。
3.上一个台阶看问题,下一个台阶做事情
上一个台阶看问题指要提升站位,下一个台阶做事情指要把事情落地。高张远瞩与脚踏实地同样重要。
4.任何一家企业的管理体系都是内生性的,只能靠长出来,不能靠搬过来。
见过体系和建过体系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东西,任何优秀的体系应该都是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因地适宜建设的并不断动态调整的。
5.授权、赋能、分享、协作
社会个人越来越趋向自我意识,领导的风格应该随之改变,面向未来,期待能有更多交响乐团式的组织涌现出来,其中有指挥,也有首席演奏家与乐手,他们通力合作,彼此欣赏,相互成就。
6.企业最常见的一个问题不是没有流程,也不是没有流程负责人,而是没有全流程的第一责任人。
流程的责任主体应该需要明确,流程管理遵循统一领导原则。如果涉及跨部门合作,明确一个责任人,并应该反复确认责任人是否有意愿、能力、条件履责的。
7.知到极处便是行,行到极处便是知
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在任何岗位工作中应该都适用。
8.我们必须追求过程合格,这甚至比结果合格更重要。
程序管理应该是每个企业都应该构建的,但要求的程度可能是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有差别吧。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最终应该是由过程质量决定的,如果我只抓服务,是不是过程可控,得到的结果才是可靠的。
9.行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是由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塑造的。
同一个人在不同企业可能会有不同的行为。企业的风格绝大程度是一把手心智模式的投影,部门的作风估计也绝大部分和部门经理有关。要想正向引导人的行为,应该着重塑造环境。
10.人们通常不是在工作中进步,而是在反思中进步的。
这里面的工作应该更多只的是具体的事务,通过具体事务的操作,我们可以提高熟练度,但真正可以促进自己不断成长应该是不断的反思,我们可以从经验中反思学习,不管是失败的亦或者成功的;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人身上学习,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工控先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