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经》学习第146篇《桧风  羔裘》(全)

《诗经》学习第146篇《桧风  羔裘》(全)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2-09-15 08:52 被阅读0次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146篇《桧风  羔裘》

    【原文阅读】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cháo。

    岂不尔思,劳心忉dāo忉。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

    岂不尔思,我心忧伤。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yào。

    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译文参考】

            穿着羊羔皮袄去逍遥,穿着狐皮袍子去坐朝。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忧心忡忡整日把心操。

            穿着羊羔皮袄去游逛,穿着狐皮袍子去朝堂。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想起国家时时心忧伤。

            羊羔皮袄色泽如脂膏,太阳一照闪闪金光耀。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心事沉沉无法全忘掉。

    【字词注释】

    (1)羔裘:羊羔皮袄。

    (2)朝(cháo):上朝。

    (3)不尔思:即“不思尔”。

    (4)忉(dāo)忉:忧愁状。

    (5)翱翔:鸟儿回旋飞,比喻人行动悠闲自得。

    (6)在堂:站在朝堂上。

    (7)忧伤:忧愁悲伤。

    (8)膏(gào):动词,涂上油。

    (9)曜(yào):照耀。

    (10)悼:悲伤。

    【诗歌赏析】

            古今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全诗表达了身处末世的臣子深切而无奈的心痛感觉及深切思虑。

      诗首章“羔裘逍遥,狐裘以朝”两句看似叙述国君服饰,但言语间充满感情色彩。周朝对王公大臣穿衣服,是有严格规定的,羊羔皮做的皮袍是礼服,要在上朝的时候才能穿;凡是娱乐,都不允许穿羊羔皮,只能穿普通的衣服。但是桧国的这个国君偏偏乱来,穿着羊羔皮的衣服到处去游玩,上朝的时候他又穿着狐皮。所以,“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就是乱来。逍遥者,到处游玩也;朝者,朝堂议事也。他这样做,不仅是过分奢侈,更糟糕的是国君带头不守规矩,会严重影响国家的权威。

          诗人作为桧国的大臣,也许对此提过意见,但是国君不听,让他感到失望。可能他还以辞职来表达过自己对此的不满,国君反而批评他,说:你要辞职,是不是没有把我放在心头?他就回答说:哪里是我心头没有你,是你让我心头不安,难受得很。这就是“岂不尔思?劳心忉忉”。他担心国君这样乱搞,国家早晚要完蛋,所以感到深切而无奈的心痛。

            第二章跟前面一样,是再一次批评国君穿衣破坏制度逍遥游宴的恶劣影响,在回环往复中更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桧君昏庸行为的幽远绵长之恨。

       第三章不仅批评得更加严厉,而且直接说出了他的亡国之忧:你在那里显摆,让我真担心我们的国家要完了。那些高级皮衣质地很好,在阳光照射之下,像油脂一样明亮闪光。国君一天到晚给人家看他亮晃晃的羔皮袄,诗人看在眼里,愁在心里:我们这样一个小国家,过得这么奢侈,这样子下去是要完蛋的。  

          “岂不尔思,中心是悼。”意思是:不为你费尽思虑,怎么会离君而去心中却时时闪现那如脂羔裘呢?思君便是思国,作为国之大夫,无法选择国之君主,只能“以道去其君”,但身可离去,思绪却无法一刀两断,这便是整首诗充满“劳心忉忉”“我心忧伤”“中心是悼”层层推进式的忧伤和愁苦的历史原因。

      全诗没有风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叙事也显得急切且繁复,但从这反反复复的絮叨中可以让人感受出诗作者的深切思虑。

    【《羔裘》学习的反思探讨】

            桧国也在河南,说起来是一个国,其实就有一个县那么大。现在的郑州西南几十华里处有一个古城,就是古代的桧国国都,这里是中原的中部,也是当时华夏土地上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桧国这样的小国,收入非常有限,但国君非常奢侈,而且不守规矩,乱穿衣服。因为根据那时的礼法,穿衣服是要看不同场合的,不是说什么衣服都可以穿起到处走,但这个国君就带头把规矩搞乱了。   

          钱澄之分析说:“《论语》:狐貉之厚以居。则狐裘燕服也。逍遥而以羔裘,则法服为逍遥之具矣。视朝而以狐裘,是临御为亵媟之场矣。先言逍遥,后言以朝,是以逍遥为急务,而视朝在所缓矣。”(《田间诗学》)

          这段分析为读者更深一层地理解诗旨提供了门径。即便是大国之君,身处盛世,不以仪礼视朝,不以国事为务,犹为不可,更何况当时桧国“国小而迫”,周边大国正虎视眈眈,存亡生死危在旦夕,处境如此而不自知,不能不让人心存焦虑。

            诗末章中选取羔裘在日光照耀下柔润发亮犹如膏脂的细节性情景,扩展了读者的视觉感受空间。在通常情况下,面对如此纯净而富有光泽的羔裘,人们会赞叹它的雍容华美和富丽堂皇之气,但在诗人为读者提供的独特的情景上下文中,如膏脂一样在日光下熠熠发亮的羔裘是这样的刺眼,令人过目之后便难以忘怀,这难以忘怀之中又无法抹去那份为国之将亡而产生的忧愤之情。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这首诗从古代穿衣礼仪来反映社会现状和人们的心理状态。《论语》中专门记载了有关孔子的衣着习惯,我们通过这段记录来了解和理解一下当时

    《论语》10.6 君子不以绀緅(gàn zōu)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zhěn)絺绤(chī xì),必表而出之。缁(zī)衣,羔裘;素衣,麑(ní)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mèi)。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shài)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服而朝。

            这一章中有许多不熟悉的古代名物的词,先一起看看翻译。

          君子穿衣服,不用深蓝透红或黑里透红的布做镶边,也不用红色、紫色的布做平常居家时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细的葛布单衣,如果要出门,一定要在外面套上外衣。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外套。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外套。黄色的狐皮袍配黄色外套。

            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长一些,右边的袖子要短一些。睡觉一定要有小被子,长度是身长的1.5倍。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垫子。丧服期满,就什么装饰都可以佩带了。如果不是礼服,一定要裁掉多余的布。去吊丧不穿黑色羔羊皮袍,不戴黑礼帽。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礼服去做朝拜。

            这一章讲孔子穿衣服的讲究。他对祭祀时、服丧时和平时所穿的衣服都有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规定。

          首先,当时的人穿着讲究,主要不是为了时髦好看,而是为了遵循礼仪要求。不同的场合,要穿不同颜色、质地的衣服。在家是家里的衣服,外出参加祭祀典礼、丧礼,有不同的礼服。这与现代的服装礼仪精神是一致的。

        其次,颜色自古以来就有象征意义。红色跟紫色在当时都是很高贵的颜色,所以也不能拿来做家居衣服。绀是深蓝透红,緅是黑里透红,为什么不能拿来镶边?因为这两种颜色很接近黑色,而黑色是拿来做祭祀礼服的,所以不宜做装饰的镶边。同样,参加丧礼不能“羔裘玄冠”,也因为它们都是黑色的吉服,吉服不能穿去丧礼。这跟我们今天参加追悼会穿黑色很不一样。

        最后,当时的人在服饰审美上也是很讲究的。例如,裘皮袍子一定要跟衣服用同一个色系。羔裘、麑裘、狐裘,动物的皮毛颜色不同,就一定要给配上相应颜色的衣服。这个配色今天我们穿衣服也有参考价值。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服装的功能性不仅表现在防寒保暖等方面,非常重要的是表现在礼仪上。服装得体不仅是展示自己的形象,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对庄严仪式的尊重。

          服装颜色的象征意义和色彩搭配的原则,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是有变化的,我们学习相应的知识也是学习礼仪和文化的重要部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学习第146篇《桧风  羔裘》(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rsr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