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会化的产物,儿童也不例。当整个社会弥漫着对资源无休止的争夺时,儿童自然也无法避免卷入这样的争夺。优质教育资源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促进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当这种资源不平衡时,对它的争夺自然就不可避免。
为了争夺这种不平衡的教育资源,所以几乎每个家长都会不遗余力地在孩子的教育上加大投入。这种投入,不仅有物质上的,更有精力、时间上的。家长对儿童教育重视、加大投入,不管怎么说都有其积极的一面。
但是我们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为了能在同龄儿童中胜出,许多家长违背儿童身心及教育发展规律,盲目地给孩子加大学习难度,增加学习内容,增多学习时间……这对儿童的学习及健康成长而言,百害而无一利。
《孟子》一书中有一个"拔苗助长"的故事,故事的结局就是被拔高过的禾苗,最后全都枯死了。其实,儿童及人的教育也一样,不能人为地过快助长,否则最后的结果和那个拔苗助长的宋国人一样。
可是,身处这样一个焦躁与竞争的社会,不让孩子学难一点、多学一点,学的时间长一点,他们怎么和别人竞争呢?这是绝大多数家长的焦躁与忧虑,我理解。但是,越是在这样一个混乱、焦躁,无序的时代,在儿童的教育上,越是要遵循儿童身心及教育发展的规律。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那些真正优秀,且发展良好,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的大多数孩子,其家长的教育,一定是建立在遵循儿童身心及教育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那些盲目地给孩子报班,加难度,无休止地延长孩子学习时间的家长与家庭,其最终一定都会走向失败。
儿童的教育,必须得遵循身心及教育发展规律。就小学阶段的儿童而言,得遵循什么样的规律?
总的来说,不外乎根据其年龄及心智发展,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认知规律和由约束为前提的由不自觉到较为自觉的自控习惯培养规律。
瑞士心理学家揭示了儿童心理及智力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的儿童阶段论实际是告诉我们:大多数儿童在什么阶段,就只能学会并弄懂他那个阶段的知识。超过了其发展阶段的认知,儿童学习并理解不了,即使勉强理解了一些,也是一知半解。
这其实是告诉我们的家长:儿童的学习,不能过于超前,也不能过于超出其理解难度,否则几乎没有什么效果。不仅如此,如果由此让孩子对学习丧失兴趣,心生厌恶,最终往往得不丧失。
小学阶段儿童的培养,还有一个重要的的规律,那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认真作业、工整书写的习惯,阅读的习惯,按时预习、复习的习惯……好成绩只是好习惯的附属品。让他们先由家长的约束监督,过渡到较少的督促,最后到完全自主,这实际上是在发展他们的自控与自主。
有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在小升初中胜出,给他们报了很多班,增加了学习难度,挤压了他们应有的休息时间,忽视了孩子习惯的培养而变得马虎、浮躁,可以想见其发展后劲如何?
儿童习惯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关键期,尤其是10岁前的培养,更是关键的关键,它几乎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基。在这样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充斥着焦躁与不安,越是如此,越应遵循儿童身心及教育发展规律,唯有如此,教育才会成功,唯有如此,儿童的身心才会是健康的。
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否就意味着对他们的教育顺任自然?学得懂就学,学不懂就放在一边。这不叫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这叫放任自流。
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意味着在尊重儿童认知及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使他们的思维得以提升,认知得以发展,人格不断得以完善。
一句话,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其通过适当努力就能达成的部分,不为其以题海战术,无休止的学习,竭泽而渔所获取得的好分数。在儿童阶段,培养孩子适当的课外兴趣;加强锻炼,有一个好身体;有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有一个好的性格;热爱阅读,是我们家长应该着力培养并引导的。
可是,尽管现在有就近,分区划片入学读初中的政策,但是一些中学,仍然在通过考试的方式招收成绩优秀的学生。这是我们家长无法忽视的一个事实。那么,我所提倡的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是否就意味着放弃这种竟争?当然不是!
我所提倡的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就是在儿童小学低段的时候,给他们舒缓的时间与空间,培养良好的习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意志等人格品质,待他们夯实好一切基础后,适当增加学习难度,参与一些中学入学的竞争。而不是从儿童入学的一开始,就是无休止的学习、学习,分数、分数,而忽视习惯、意志与阅读兴趣等的培养。
可以预见,这样的教育,一定会失败。在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如果家长做不到心平气和,顺其自然,那么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参与竞争之间,应该寻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2022.9.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