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意义非常的特殊了。在离农历春节还有些日子时,很多人就开始张罗起来了,买车票、买特产、置办礼物忙的不亦乐乎。
在新年的前两周,整个中国会开始一场最大的人口迁徙,从南到北,数以亿计的人通过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往家赶。这场被称为”春运“的大迁徙,是中国特有的。
中国节日有很多,但没有任何节日像春节那般,能够让许多人如此一致地渴望回家。回家看一看老房子,访一访亲友,吃一餐家里人做的正宗家乡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年味,永远无法被抹去的味道。
我的老家在华中平原偏东,那里全是一望无际的肥沃平原。作为北方人,自然是吃面食,记忆中田地里全是绿油油的小麦和高高的玉米。我们一年四季吃的最多是面条、馒头、包子和大饼,米饭一年吃的不到十次。在口味上有些偏咸,不辣、不麻、不酸、不淡。
在阅读《舌尖上的新年》这本书时,看到每个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全国不同的年夜饭,可谓包罗万象、口味万千,那是跟我老家完全不同的一种吃法。因此不得不佩服中国饮食文化的多元性,单说那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随便单独拿出来一个都可以说上几天。如果说能有幸全部品尝一遍,那应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之一了,恐怕此生也无憾矣。
中国地大物博,东南西北各个地方的饮食习惯千差万别,但在食材的选取上大同小异。可能在南方靠海的地方海鲜比较盛行,而在北方平原牛羊肉较为平常,但仔细观察发现,无论是在哪些省份,关于年夜饭的大件都很相似,比如鸡鸭鱼肉,冷盘热盘,都很齐全。
再说到年夜饭的主食,南北差异同样不小,以前有个说法是”无饺子不新年“,对于北方人来讲,这是特别有感触的一句话。但对于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来说,”无饺子不新年“让他们蛮崩溃的。我也是直到长大后才知道,原来南方过年时几乎不吃饺子,他们的主食往往是年糕、糍粑、汤圆等,而且每一项主食的来历都有很深的渊源。
另外在《舌尖上的新年》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各地不同的年夜饭美食,也让我们了解了不同时期的年味是怎样的。在清末民初,在新中国刚成立,在某些特殊困难时期,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新年美味。许多年过去,当年的那些美味一直被不断传承和改良着,但唯一不变的,依然是热气腾腾的团圆饭。
从上学到毕业工作,已经离开家很多年了,但每年最期盼的事情依然是回家过年,跟家人团聚,吃一顿妈妈亲手做的年夜饭。在我的小时候,总记得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爸妈就忙活起来了,每天起的都很早,蒸馒头、蒸枣山、炸鸡肉、鱼肉、丸子、花生米,做红烧肉,而我们小孩子总会围着他们跑个不停。跑着跑着,我们就这样长成大人了。
相信有很多人跟我一样,每当想起新年两个字,脑海中总会浮出许多的画面。虽然每个人的画面不同,但那一定是充满甜蜜的回忆。
而到了最近几年,开始有一些声音说年味变了,新年不再是记忆中的那个味道。其实,每一代人都在不断地成长,他们记忆中的新年多少都会随着生活而改变。无论是70后、80后或是90后,每一代人回想起小时候的新年都会不一样。再者是我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以前很难有机会吃顿丰盛的年夜饭,所以每次过年都会特别的期盼。如今每天都可以吃到全国各地的美食,对年夜饭的期待自然有所下降。
但年味还是在的,它是每个人心中深深存在的一种味道,关于家、关于爱、关于团聚。那是属于热气腾腾的饭菜、红红火火的春联、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以及全家人欢声笑语不断的画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