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60年代,当一名医生对于农村的孩子李常卫来讲是一个太遥不可及的梦想。
李常卫生活在内蒙古中西部大青山脚下的西海子村,昆都仑河从这里经过,滋养着周边的好几个村子最后汇入黄河。
流经这里的昆都仑河为西海子,西海子村因为这条河而得名。村子不大,也就百十来户人家,村里面谁也认得谁。整个村子就那么一条街,一眼望到头。
村子西头挨着大青山,出门就爬山,北边是集市,东边和南边都是菜地,主要种一些豆角、玉米、西红柿、黄瓜、韭菜之类的蔬菜,在菜地的东南方向一条河流过就是西海子。
村子唯一的石板小路两边是破烂的平房,圆门洞,院子很大,养着鸡狗猪羊。邻居之间都只隔着一堵矮矮的土墙,正房的南面是厕所和一溜牲口圈,有狗窝、猪圈和羊圈。所谓的厕所,就是挖一个大坑,上面盖个顶,常有老鼠在里面窜来窜去。一个屋子半间炕,一家人都睡在那个土炕上,靠近门的地方是个灶台。
常卫的母亲命不逢时,她就是那首儿歌中的“小白菜”。
“小白菜,地里黄,三岁两岁没了娘。
跟着爹爹好好过,就怕爹爹取后娘……”。
亲生母亲去世得早,父亲早早娶了后娘,母亲就遭了殃。继母待她不好,她十八岁那年嫁给了比她小两岁的李义坤。
母亲王玉琴心灵手巧,长得也好,性格温和,做的针线是村里最好的,谁家结婚都请她去缝被子。李义坤身体不好,种地是个力气活,他常常累得精疲力尽还是比不上那身强力壮的。家里四个孩子要吃饭,日子不好过。
常卫的姥爷是卖肉的,住在邻村,从来不上他们家来,就是赶集碰上了,也不会给他们拉刀肉。倒是爷爷奶奶很疼他们,平时总是背着其他人悄悄地把常卫叫过去拿几个玉米面饼子或者一袋子花生。
常卫记得他小时候最盼过年,能吃上饺子。他们家包的是玉米面和白面混包的饺子,玉米面多,白面少,还没熟就烂在锅里了。他们一人舀上一碗连皮带馅的汤汤水水就算吃了饺子了。
担心被拜年的人看见被人笑话,他们一家在天亮前就把饺子吃了,看着别的孩子端着肉饺子站在门口吃,常卫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所以到后来他酷爱吃饺子,上顿吃完下顿吃都吃不烦。
晚上他们兄弟姐妹就围着母亲坐在一起,母亲顶着煤油灯一边做针线一边讲故事。
夏天经常是早早父母就出去种地了,中午回来吃个饭,睡一觉,下午晚一点出去,到夜里才回来,避过最热的那段时间。两个姐姐跟着父母去地里摘豆角,再去集上卖;弟弟出去给村里人放羊,挣点钱。常卫上学回来就帮忙收拾家里,喂猪喂鸡;暑假寒假就跟着赤脚赵医生去给人看病提药箱。
母亲提前蒸好玉米馍就放在篮子高高地挂在房梁上,想着晚上回来就不用做饭了,热热吃就行。常卫他们几个孩子到了下午饿得扛不住,趁爸妈不在家就踩着凳子上去够,把馍吃了再把篮子挂上去。
李义坤回来去拿篮子下来发现篮子空了,就问:“谁吃了?”没人承认,就拿出尺子每个人打几下手板。
王玉琴流着泪说:“都是爸妈不好,让你们吃不饱饿肚子受委屈了。”
爸爸叹了一口气,也放下了手里的尺子,低头坐在炕上抽烟。
常卫几个就坐在妈妈身边说:“妈,我们不委屈,下次一定不偷吃了。”
妈妈摩挲着他们的头说:“我知道你们正长身体吃不饱,唉,要吃就吃吧。”
常卫知道,上小学也是靠家里人勒紧裤腰带供他上完的。姐姐弟弟们羡慕的眼光让他心里直愧疚。他跟着赵医生去看病,病人常送给他们一些东西表示感谢,比如一些玉米面、莜面、胡麻油。赤脚赵医生会推辞说他领着国家补贴每月20块钱,实在拗不过主人的好意,便会给常卫分一半。
常卫想着,要是我也当一名医生就好了,能给人看病还能给家里减轻负担。赤脚赵医生说,要当医生,得去城里的大学校学习专业知识。现在家里这情况,肚子都吃不饱,还谈当医生,简直是痴人说梦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