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微笑是一种心情。长大后,微笑是一种表情。小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长大后,笑着笑着就哭了。小时候,哭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绝招。长大后,笑是我们面对现实的武器。
小时候,笑是为了表达开心,长大后笑是为了掩饰不开心。小时候我们词不达意,长大后我们言不由衷。小时候幻想着有一天心中的梦想能实现,长大后方知梦想只能做梦时想想。
小时候,总是盼望着能快点长大。因为长大后可以不用写作业,长大后可以不用听家长和老师们的唠唠叨叨,长大后可以自由自在地翱翔于广阔的天地,长大后可以肆无忌惮地享受着世间的美味。总之,长大就是幸福美好的代名词。
小时候的快乐是样东西,拥有就幸福;长大后的快乐是个心态,明白就幸福。
长大后终于明白,童话故事都是骗人的。我们的内心里最大的渴望竟然是当个永不过期的小朋友,简简单单快快乐乐从从容容地生活着。
不知不觉,忽然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我们背负期许行走江湖。得意时,我们觉得全世界都是我们的;失意时,我们才知道不胜寒的不只在高处,还有你力之不及的油盐酱醋。
喜欢怀旧是开始变老的标志。中年的我们开始喜欢听八十年代的那些经典老歌,喜欢和孩子一起看童年时代的经典动画片《黑猫警长》,喜欢吃最有情怀的大白兔奶糖。因为生活很苦,我们需要一点儿甜。我们喜欢和儿女们讲那过去的故事;我们变成了小时候讨厌的那些唠叨的大人;我们喜欢在孩子面前倚老卖老,打着“我吃过的米比你吃过的盐多”“一切都是为你好”的旗号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结果呢?只会换来孩子们鄙视的眼神和不屑一顾的“切”字。
长大的我们时常忆起无忧无虑的小时候,怀念那帮一起玩过家家的发小和那段青梅竹马的青涩爱情。
当怀旧已成习惯,我们似乎变得更加焦虑,变得更加悲观,变得更加步履维艰。因为这大千世界变化太快,不确定性的事儿太多太多,烦恼丝远不止三千根。
面对着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我们不禁深感疑虑:“为什么我们小时候都没有经历过叛逆期?”面对着学校辅导班连轴转的孩子,我们又开始怀念我们那不用上辅导班的童年。我们的童年虽然没有诱人的手机和游戏,但也没有刷不完的题。
人至中年,生活归于平淡,没有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只愿家庭和睦、家人平安,三餐四季,温暖有趣。虽对光阴偶有不甘,可指间的流年都是自己曾经走过的岁月,终是承认自己就是那个平凡的中年人。
人至中年,经历过才明白:成长是一个发现并接受“自己很平凡”的过程。长大意味着接受。接受麻烦不断是生活的常态,接受绝大多数的热闹都与自己无关,接受很多东西任凭自己怎么哭闹都无法得到,接受很多的渴望都没机会满足,接受这个世界不是为自己准备的,接受自己在很多人的生命中无足轻重,接受自己不可能轻轻松松就成为理想中的大人。
越长大,越孤单。小时候喜欢热热闹闹,长大后却喜欢一个人的清欢。年纪越大越觉得世界喧哗与嘈杂,喜欢窝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面,投入地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适时地放弃一些力之不及,感受这平平淡淡中的小确幸。
越长大,越明白:与其热热闹闹地引人注目,不如在人群中做一个安静的、真实的、努力的平凡人,不卖弄聪明,不心存侥幸,在世俗的言论中守脑如玉,并随时能从热闹中全身而退。
人生终要和那个平凡的自己和解。正如席慕蓉的那首小诗:“涉江而过,芙蓉千朵,诗也简单,心也简单。”平凡的人生,也可以诗情画意,江河浩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