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认识你

作者: 修行的葡萄仙子 | 来源:发表于2022-05-23 15:08 被阅读0次

    大概二十天前开始读《埃及四千年》。原以为它应该跟《古希腊文明之光》差不多,把埃及各个阶段的政治,宗教,文化,艺术都介绍一遍,读完我大概可以记住几个人名,地名,几幅图片和几部作品。就像自学大学教科书一样,要想学得生动深入,需要自己再找辅助读物。古希腊的神是从埃及搬家过去的,克里特文明有埃及的影子,数学的源头也在埃及,这些星星点点的片段激发了我对埃及的兴趣。为了继续向远古寻找线索,探索伟大思想启蒙时的样子,我买了这本《埃及四千年》。

    买书时特意找国外学者的作品,并特地了解作者生平。乔安.弗莱彻是英国约克大学考古学系教授。曾为英国广播公司(BBC)历史网站提供专稿,并为BBC2台撰写《帝王谷里的生与死》与《那些消失的埃及女王》的解说词,并客串主持。2018年成为享誉世界的古埃及考古组织“埃及探索社团”(EES)的驻地大使。曾经看过考克斯主持了奇迹三部曲节目,BBC的科普节目太吸引人了。那么乔安大概是跟麦克斯类似的迷人的科学家吧?我完全忽略了考古学跟历史学是不同的学科,关注点完全不同。

    很艰难地啃前一百多页,不过也比《史记》第一章的父父子子孙孙那类的好多了。只是我不太适应这种简单直白的记录式写法,感觉上就像作者拿着一部摄像机领我们看一个个墓坑。公园前3500年前埃及没有出现文字,我们看到的所有物品构成历史,没有转述。墓坑在房子边上,陪葬品都是生活用品,比如陶罐,石器,铜器,衣物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墓坑结构和陪葬品也在变化,书中写道”正是这些陶罐那千差万别的风格类型、大小尺寸和颜色,构成了一个判断的基础,考古学家们可首先据此去追踪埃及有文字之前的历史。他们用的是“顺序纪年法”:陶罐风格上的逐渐变化,按年代顺序标绘出来,以此搭建一个时间框架,来推断出这些文物的相关年代。这一体系运用了差不多一个世纪,直到现代科技手段能用来探测文物的确定时期……”。

    这个阶段女性的墓坑更大,陪葬品更有价值;精英阶层的墓穴加大了,出现梁柱,内壁,彩绘,阶序人出现;象牙手柄刀具反映了,社会阶层分化……。上埃及向下埃及扩展,上埃及的社会形态成为主流。这些结论都是由那些墓坑和陪葬品的演变推导出来的,很多研究者给出的个人意见最终慢慢达成一种共识。没有文字的时代,图案,包括结构,颜色,文理等等扩展意义上的图案,等价于文字的含义。

    进入金字塔时代,墓穴储物箱的标签上出现了最早的象形文字。”这些不显张扬的朴素标签,是跟邮票差不多大的小牌子,在北部的一些考古遗址也有发现。它们是最早的实物证据,说明埃及的行政区(省份)是如何运作,又是如何征税的。但它们之所以能跻身于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列,是因为刻在小牌子上的是文字书写的证据,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发现的都更早,明显要早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这也证明了及至公元前3250年前后,埃及已经有了“语音学意义上可读的”书面文字。”。没有行政区域划分,没有税收就不会出现国家,所以即便是最简单的名词符号,称之为“管理科学”的诞生也不为过。

    “西部沙漠中同时期的岩画石刻也有着类似的价值,标志着埃及文字历史的开端,因为它们也构成一种清晰可读的手稿;其中蝎子和猎鹰的组合,再加上一个挥舞狼牙棒、手里牵着一个俘虏的人形,被解读和描述为是“关于上埃及联合统一的文献记录”。”。文字符号的组合就成了最早的文献——实际上就是一副简笔画。纳美尔于约公园前3100年统一了上下埃及,这件事被记录在一块彩妆颜料研磨板上,这块石板被称作“古埃及创立的铭石碑刻”。这块石板既可以看做是浮雕,可以可以视作文献。它兼顾着仪式,纪念,祭祀等多重重任。

    “最初出现的象形文字,被用来记录农田的产出,但很快就演变成了国家政权赖以成形的具体化方式;抄书吏——也即书记员——的行政服务范围不断扩展,采用这种文字方式去将维持政权所需要的物质资源计算和转化成税收。不管这些文献是多么神秘难解、多么具有主观猜测的嫌疑,它们还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讯息,让后人对埃及幽暗朦胧的初始,以及那时面目同样幽暗隐秘的居民有了一些了解——对那些人,现在至少可以用名字来指称了。”。抄书吏是代笔人,从此以后帝王们不再仅以雕塑,浮雕,彩绘来记录家国大事,还将其付诸文字。比如给自己加各种封号,上下埃及之王,太阳神之子,在世的荷鲁斯,两位女神厚宠之王,金色荷鲁斯等等。认命官吏,比如肛门的牧人——直肠病医生,妇女病医生主管等等。

    金字塔内部墙上刻有铭文,记录了梅伦拉死后化身奥西里斯,同时也是哈索尔的过程。”铭文描述梅伦拉登上了太阳神的航船,变身为一颗星星向上飞升,保护他的是伊希斯与纳芙希斯姐妹,她们感叹:“看着这个是多美啊,看着梅伦拉飞向天空是多么令人欣慰啊,他在群星之间上升,在不灭的星辰之间。他的魔力就在他脚下,他要去到他天上的母亲那里,去努特那里。” ”。文字不仅可以记录事实,也可以把人们臆想出来的场景煞有介事地传达出去,让其他人信以为真。简单来说,可以实施更大范围内的完美欺骗。很多人非常相信书里传达出来的信息,以书中的视角为自己的视角,以作者给的结论为自己的观点。若人长期只读一种观点的书,一种类型的书,二手信息的书,慢慢丧失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力也就不难理解了。

    《伊普维尔箴言录》是古埃及的一部纸草书,发现于孟斐斯附近萨卡拉墓地。就字体和书法而论,它是在新王国时代(公元前16-前11世纪)末第十九或二十王朝,即公元前1300年左右写成的。然而原文所用的语言却说明它应属于更早得多的时代,当在公元前2000-前1700年之间。大概是后人以古语言形式创作的文学作品吧。伊普维尔写道“安葬在墓中的先人,被扔到了高地之上,入殓师与防腐香膏的机密被弃置一旁,昨日在此的一切已消逝……穷困盲流抢劫了国王……金字塔所藏宝物,如今已无影无踪,唯剩空寂”。帝王们共同爱好是建造一个比一个更高,更大,更奢华的金字塔,神庙。职业抄书人多半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文字里极尽赞美之声。但喜欢写文字的人,喜欢观察记录的人并非如此。他们记录事实,抒发思古之幽情。伊普维尔写到“珍稀宝石的项链,如今戴在了女仆的颈上,而食不果腹的王族女子,却衣衫褴褛,四处流浪”。“淑女贵妇们过着女佣般的艰辛日子……她们不再知道有滑竿轿椅可乘坐,仆役无影无踪,也不再有男管家”。伊普维尔肯定是个贵族,若换个会写字的贫民,视角定然会转换180度。文字没有阶级之分,但掌握文字的人有阶级之分。谁能在历史上书写一笔,什么样的一笔,肯定掌握在执笔人手里。

    普通人留下的文字也很有意思。公园前约1800年的德狄写信给祭祀亡夫:“咱家的女仆伊米乌(Imiu),她这次病得不轻啊。那害她的人,管他是男是女,你干吗不作法把那家伙搞掉?你要日夜作法,干掉那坏蛋!如果你不出手相助,那咱家就倒了,直接就要完蛋咯!”。看看吧,文字并不是精英的专利,它可以成为任何人的伙伴。看到这段文字时我不由得笑起来,那么多赞美帝王伟大功勋的文字都没能打动我,因为它们太野蛮,太残忍,也假了。建立在异邦尸体上的荣耀从来都只属于一少部分人,那些把帝王描绘成神的文字,哪天也会被涂抹掉。这个小女人的信件不同,她太可爱了,太直率了,太有感而发了,太有代入感了。

    喜欢与文字为伴的人是不会压抑的,因为从不孤独。当文字从指尖流出时,无论是否有读者,无论读者在千年后还是眼下,它都完成了它的使命——与历史,现在,未来的对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穿越千年认识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rxl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