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年早逝的青年才俊王勃的传世名篇巜滕王阁序》中有这么一句话千百年来始终为世人传诵:“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与李广,是汉朝个人才干相当了得之人,然一生均未得到朝廷封侯,特别是让胡人闻之胆寒、时人敬称“飞将军”的李广,一生征战七十余次,但终未得到皇帝厚爱,原因何在?王勃将其归咎于生不逢时、命运不好,确属如此吗?只要我们细读巜史记•李将军列传》,就不难发现,“李广难封”的悲剧不在时世、不赖人事,而在自身的性格缺陷。
一是李广生性“过刚”而乏柔术。老子巜道德经》曰:“过刚易折,善柔者不败,上善若水”,按其现实意义来讲,是说身为一军统帅或一个单位、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做人做事要刚正,而不能过于刚直、刚愎,特别是面对矛盾冲突、灾情险情时一定要有水一般的“柔德”,待机而动便无所不能。李广作为北方汉子、陇西才士,北方的水土锻就了他不善言辞、生性刚直刚勇的性格,与匈奴的多次对战中,他都以“跟我上”的冲锋陷阵的刚勇,凭着自己猿臂一样的长而有力的胳膊,拉弓射箭,让敌人应箭而倒、望风而逃。但作为大军团作战,将帅时时冲锋在前是军之大忌。帅者率也,要以战略家的谋略排兵布阵,要以军事家的智慧运筹帷幄,要以智谋以一当万射杀千敌万众,而非以兵以将的角色冲锋在前,如此顶多以一当十当百,但一不小心,便有命丧黄泉的极高概率。自古以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李广之才者更难求,但他生性过刚,所以作战不讲兵法,缺乏水一般的战术,只知蛮力拼杀,不懂迂回曲折,司马迁评价其曰:“广以力战而名”。一生征战,虽胜者多,但都是小胜、力胜,且每次部卒伤亡也不可谓不大,如此下来,战果并不丰硕,按汉朝封候标准,他无缘于侯,自然之理。
二是李广生性单纯而少心机。李广乃一介武夫,有勇无谋,这自是历史定论。所以他还天真单纯,毫无政治心机。一生作战,最让他威名大震的战役是吴、楚七国之战。这次战役中,他跟随太尉周亚夫攻城掠地,一举夺得帅旗,在昌邑城下立功显名。按理说,这次战功足以让他成为万户侯,但千不该万不该的是,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李广,在梁王的恭维下,欣然接过了梁王授予的将军印,还到处炫耀,以示功名,岂不知,单纯过度的他,从此给朝廷留下了“政治意识不强、政治站位不准”的不良印象,封侯之事自然成了下辈子的期许。要知道,梁王刘武只是汉景帝刘启的一个诸侯王,且刘武一直觊觎皇位,景帝对李广受印一事岂能视而不见。故司马迁曰:“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意思是因为梁王授予李广将军印,李广还朝后,没有得到朝廷封赏。这,估计是政治上天真的飞将军一辈子也解不开的结了。
三是李广生性耿直而少隐忍。这是导致李广悲剧一生最大的短板,他一生勇武,但从来没有和匈奴单于正面交锋,在六十多岁,跟随大将军卫青追击匈奴时,恰有机会与单于本部对垒决战,但卫青却让他从侧面迂回包抄,以配合自己痛击单于,李广以为是大将军故意为之,所以气不打一处来,坚决不听令且“意甚愠怒”,终究小腿拧不过大腿,无奈中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兵一处,从侧翼出兵,却因无向导而致迷路,被卫青问责,李广愤而自刎。不喜弯腰、不好隐忍的他就这样结束了自己悲剧的一生,封侯亦成一场游戏一场梦。
纵观李广一生,虽与王侯无缘,但其武功神勇与怀仁之德一直被世人传诵,“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卢纶甚至以诗赞其箭术之英武有力:“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司马迁也以谚语为其忠信待人之仁德注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网友评论